今天,入伏了三伏期间特别注意事项,速收

今年初伏日期是7月16日~7月25日。显然,现阶段已经是进入三伏初伏时期了,意味着新一轮潮湿闷热的三伏天也正式开启了!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今天(16日)我们就正式进入“三伏天”中的“头伏”,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日子就要来了。“三伏”期间该如何养生?

三伏养生重“养心”过度贪凉易伤身

虽然说“三伏”期间,高温、高湿“40天超长待机”,十分难熬。但是,老祖宗的经验告诉我们,切不能在此时过度贪凉,越是热的时候越要有所节制。

人们都能感受到,入伏以后虽然有的地方气温并不是特别高,但湿度加大,出汗增多。而大量出汗容易引起心的气阴损伤,从而更容易受到暑湿邪气的侵入,因此在“三伏”期间的养生要特别注重“养心”。

比如,有条件的话中午尽量要小憩一会儿,保持下午的精力旺盛;也可以在清晨或黄昏适当做一些户外活动,帮助放松肌肉、骨骼。

此外,三伏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虽然天气酷热,但反而不能在此时贪凉。如果贪图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所以,适当喝些热水、热茶,出出汗,才是“三伏”的养生之道。

相信每一个爱艾灸、懂养生的人,天天都在盼着三伏天的到来,因为三伏天做艾灸,三阳相加,取得的效果可以达到1+1+13!

三伏天是“以热逼寒、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三伏天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

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何为三伏?

“一伏”——是排出潜伏在“肌表”病邪的时节;

“二伏”——是排出潜伏在“肌脉”病邪的时节;

“三伏”——是排出人体“内脏”里病邪的时节。

三伏灸“克”寒症

冬症夏调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三伏天,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我们的身体就像“棉被”,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倘若不在夏日驱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容易内外交困了。

三伏天人体毛孔大开,艾灸的温热刺激容易渗透进经络、脏腑深处。热能温阳,阳能祛寒。

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减缓一些虚寒性问题在秋冬复发,这就体现了中医“春夏养阳”、“冬症夏调”的思想。

初伏灸灸哪里

在全年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艾灸,此时人体阳气布于体表,人体腠理开泄,再加上灸补元阳,故而三阳相加,能够最大程度地祛寒扶阳,达到冬症夏调的效果。灸关元、命门、足三里,可温补阳气,促进生命活力。

灸气海、血海、三阴交,可散寒补血,改善寒性体质。

还有,膀胱经是后背寒气囤积之所,经常灸膀胱经可以将膀胱经之积寒驱出,随汗而解。

同时,艾灸排毒有多种方式操作:

隔姜灸

将新鲜的生姜切成厚约0.3里面的生姜片,用针在生姜片上扎数个小孔,放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有灼痛感,可以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到10壮。

隔蒜灸

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0.3厘米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用大,或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需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隔蒜泥灸则是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在蒜泥上放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这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隔盐灸

将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空,上置大艾炷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感时,可更换艾炷,也可以在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有灼痛感时,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注,一般可灸3-7壮。

艾条悬起灸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段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到3厘米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到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

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到15分钟。

敬天爱人,利他多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7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