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平艾灸疗法针灸前行禅教学开班通知
点击左下角报名针灸前行禅
黄剑平,男,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全科医师、针灸学主治医师;广西老年大学中医养生讲师,南宁电台特邀嘉宾,大愿法师弟子,药师法门针灸前行禅师资班指导老师,参加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的差异性研究课题等。
一、传统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上熏灼、温熨,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灸法既可单独治疗疾病,也可弥补针刺或药物疗法之不足。《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二、灸材及优点灸材:艾叶制成的艾绒。越陈越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叶性能:
《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优点: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
三、艾灸的作用及适应症
1.温散寒邪:治疗寒邪为患(外寒、内寒)
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外伤性瘀肿等。
3.温补中气、温阳固脱:治疗久泄、久痢、遗尿、脱肛、虚脱等症。
4.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起、瘰疬、急性疖肿未化脓者。
5.防病保健:灸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6.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用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
7.隔蒜灸有清热解表杀虫作用,用于疖肿疮痈、毒虫咬伤。
8.隔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作用,用于命门火衰之遗精、阳痿、早泄。
9.隔盐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虚脱。
10.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
四、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1、直接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操作: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3~7壮,皮肤轻度红晕。适应证:慢性虚寒性疾病。
瘢痕灸操作:舒畅体位-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7-9壮。一周左右逐渐出现化脓,5-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瘢痕。适应证:顽固性疾病(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等)
2.间接灸隔姜灸操作:定穴-生姜片(0.2-0.5cm*2-3cm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姜片)适应证:风寒湿痹、一切寒性疾病(消化、生殖)
隔蒜灸操作:定穴-独头蒜(0.2~0.5cm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大蒜)适应证未溃疮疡、腹中积块
隔饼灸间接灸之一。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以药饼的灸法。亦称药饼灸。药饼通常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具有行气活血,温阳祛寒的作用。常用的有椒饼灸,附饼灸,豉饼灸等。
3.悬灸(1)温和灸将艾卷燃着一端,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薰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病人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艾条灸之一。指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急远的灸法,形如雀啄。
(3)回旋灸灸法中悬起灸之一种。指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处作回旋运动,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
(4)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4.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完为止。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5.温灸器灸将艾绒放入特制的器具中,点燃,放在穴位上以施灸治疗的方法。温灸器的样式有多种,有金属圆桶状结构、木盒状结构等,其筒(盒)内装有细金属网,上口加盖,并钻有小孔。在筒(盒)内的金属网上放置艾绒及药物,点燃后筒(盒)的下端对准施灸部位,固定一处或来回熨灸,直到局部红润为度。并根据温热程度调节施灸部位的距离,或移动速度,以保持合适的温度。
6.灯火灸:又称打灯火、爆灯火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本草纲目》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抽搐,又治头胀痛。审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焠之良。
《幼幼集成》幼科第一捷法天灸(毛莨、斑蟊、旱莲草、蒜泥、白芥子)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疗。
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
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2.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4.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7.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施灸程序
《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总的来说,我们施灸的时候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1.先上部,后下部2.先背部,后腹部3.先头身,后四肢4.先近心,后远心
黄剑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jj/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