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十二

编者按:年5月,为提高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制定印发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公告。为了进一步宣传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现对其42条内容进行解读连载,以飨读者。

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解读:

艾灸疗法就是在穴位上施灸,即将艾绒或辅以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度,借助艾火的热力或药效透人肌肤,通过经络传导,深入脏腑,发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等作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目的。

常见的艾灸方法主要有艾条灸、艾炷灸、温灸简灸和温灸盒灸。

1.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卷成圆筒形,用桑皮纸包裹后,将其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施灸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操作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等。

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主的一种灸法,适用于大多数病症。

雀啄灸是艾条点燃后,将艾条对准施灸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

回旋灸是点燃艾条后,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固定。艾条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的方法,适用于风湿疼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2.艾炷灸

艾炷灸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称为明灸,即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的刺激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着肤灸。施灸时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在皮肤上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当患者感到烫时(瘢痕灸以患者感受到灼痛感为度),用艾炷夹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而瘢痕灸一般要等到艾炷燃尽后才移除,燃烧近皮肤时,如果患者有灼痛感,可以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由于直接灸跟皮肤直接接触,尤其是瘢痕灸更是会化脓,留下灸疮,所以现在很少采用。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如生姜、食盐、蒜、葱白等)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所隔的物品包括动植物和矿物、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所以治疗时既有了艾灸的作用,又发挥了所隔物品的功效,且适用于多种病症,有特殊疗效,易于临床上应用。

3.温灸筒

温灸筒灸是一种用特制的筒状金属灸具,内装艾绒或药物,点燃后、置于应灸的穴位来回温灸,以局部发热红晕,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的一种灸治方法。一般灸15~30分钟。适用于风寒湿痹、腹痛、腹泻、腹胀等。

4.温灸盒灸

温灸盒灸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铜制灸具,内装艾条固定在一个部位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施灸时,把温灸盒放置在所选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窗纱上,盖好盖即可(温灸盒盖用于调节温度)。每个穴位灸15~30分钟,并可一次多穴。

需要注意的是,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满,情绪不稳定或女性经期等情况下不适合艾灸,无自制能力的人、身体极度虚弱的人、极度消瘦的人不可以艾灸;皮薄、肌肉少、筋肉结聚的部位,孕妇的腰骶部,下腹部,男性和女性的乳头、阴部,关节部位等不可以直接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等不可以艾灸。

来源

医院

制作

平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审核

信志奎王亦农景云

编辑

肖丽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jj/8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