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的用法,之隔物灸,效果好记得分享哦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艾条是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卷,艾条主要用于艾灸,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可温经散寒,行气血,逐寒湿。适用于风寒湿痹,肌肉酸麻,关节四肢疼痛等症。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艾灸在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条灸

艾条灸:取一支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

温和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隔姜灸

隔姜灸适合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对寒性呕吐、腹痛、泄泻、遗精,早泄、养胃、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了效较好,也用于皮肤冷痛、冻疮、各种皮炎、疮癣等皮肤病。

在隔姜灸时,最好用本地的小土姜,药用价值好一些。然后,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记住,姜片中间要用针或者牙签穿刺数孔,这样在艾灸时便于灸火透过姜孔更顺畅地进入人体。最后,在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

灸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每次艾灸7~11炷,以穴区局部出现潮红时为宜。在施灸的过程中,当你感觉穴区有灼痛感时,可以略微把姜片提起来,防止皮肤灼伤。

隔葱灸

隔葱灸是一种古老的艾灸方法,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隔葱灸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是因为葱白味辛、性温,是一剂解表药。

《本草经疏》中说:“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葱白可疏肝通络,宣通上下阳气,发汗解表。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大小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等病症。

今天我们主要说说:隔葱泥灸。关于隔葱泥灸,《玉机微义》中记载:治疝病“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置艾灼”。

隔葱泥灸怎么操作呢?你可以取葱白若干,剥去老皮,再把葱白捣成泥,平摊在穴位上,约0.3~0.5cm厚,直径2~3cm,然后在上面放艾炷进行艾灸。施灸至穴位处有烫感即为一炷,每次灸7~11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为一疗程。

为什么要把葱白捣成泥呢?是让葱的药性在艾火的作用下更好地释放出来,随着艾灸的温阳之气直达病灶,从而有效地治疗疾病。一般来说,隔葱泥灸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病症,如重度风寒感冒、严重便秘、疮痈肿痛、虫积腹痛等。

采用隔葱灸时,葱泥越烂越好。因为越烂的葱泥,药性更容易释放出来。

隔盐灸

中医名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因此,古人很早就将盐应用于艾灸中,于是便有了隔盐灸。

隔盐灸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肘后备急方》,它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再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疗霍乱(急性腹泻疾病)等急症。后来,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炷,即苏。”

在现代中医上,隔盐灸的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如痢疾、淋病、脱症等。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在隔盐灸时,要让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适量的干燥食盐,放入脐中,填平肚脐眼,然后用艾条对着食盐灸到微烫就停,过一会接着再灸。

也可以在食盐上放一块生姜片,再在生姜片上放置艾炷。当患者稍感皮肤烫热时,即可更换艾炷,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我是很提倡给小孩子隔盐灸肚脐的,因为止泻止痛健脾胃效果很好,但是注意不要烫伤,多试试吧。

隔蒜灸

隔蒜灸就是把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处,然后在大蒜上施灸,这种灸法主要用于治疗脓肿毒疮。

隔蒜灸之所以在治疗痈疽时疗效显著,是因为大蒜本身辛温喜散,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效。《名医别录》中是这样介绍大蒜的:“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蒜具有超强的杀菌能力,可以防治肿瘤和癌症,还具有预防感冒、抵抗疲劳、抗过敏等作用。

隔蒜灸除了把蒜切成片进行艾灸,还可以把蒜捣成泥之后采取隔蒜泥灸。什么时候适宜隔蒜泥灸呢?我的经验是,当患处面积比较大,蒜片无法覆盖时,可以把大蒜捣成泥,然后将蒜泥压平盖在患处,再在上面施灸。

隔蒜灸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呢?

在隔蒜片灸时,你可以取新鲜独头的大蒜,将其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然后用针或牙签把蒜片中间刺几个小孔,放在穴区上,再在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每灸3~4炷之后换一个蒜片,然后继续施灸。一般一次施灸7~11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为一疗程。

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隔附子灸之所以疗效不错,与附子本身的中药成分的分不开的。传统中医学认为附子属温里药,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它有超强的补火助阳功效,能驱散风寒邪气,治愈因受凉受寒而产生的病症。

关于隔附子灸的主治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除寒湿,治手足折伤,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现代中医认为,附子还能治疗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病症。

隔附子灸也有两种灸法,一种隔附子片灸,另一种灸法是隔附子饼灸。这两种灸法本质上没有不同,不同的只是药力的强弱,隔附子饼灸一般针对病症较重的疾病,因为被磨碎的附子可以更好发挥其药性,在灸火的作用下,更好地抵达病灶,消除病痛。

如果是隔附子片灸,你可以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再将其切成0.3~0.5cm厚的附子片,中间用针刺几道孔,放于穴区,在上面放置艾炷施灸。施灸时,若发现附子片被艾炷烧焦,应及时更换附子片。一般一次施灸7~11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为一疗程。

如果是隔附子饼灸,你可以取适量的附子,将其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饼的厚度在0.1~0.3cm,用针将饼刺几道孔,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上面进行施灸。如果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后再灸,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要注意的是,在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临床上有人施灸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在施灸过程中,当你感到灸饼灼烫时,可以把附子饼拿起来,以防灼伤皮肤。另外,如果你属过敏性体质或处于孕期,不宜使用隔附子饼灸。

艾灸前后注意事项

1

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温开水(水温应高于体温),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容易受凉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调。

2

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高热、昏迷、抽风、身体极度衰弱等情况时,不要施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3

失眠症患者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4

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5

灸后适当多饮水(水温烫嘴皮子为宜)或多食稀粥,因为艾灸过程中会通过皮肤蒸发一部分水分,多饮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

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的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7

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8

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饮酒、不吸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蛋白。不可饮食过饱,但可以少吃多餐。

9

灸后部分人会出现大便干的情况,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进行调理。

10

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睡眠要充足。

11

大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

12运动是最好的一种调养方式。灸后的运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为主,不要进行剧烈运动。13

有的人边灸边吃,这样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属寒还是属温,如果艾灸过程中,你边吃边艾灸,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

14

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吃完饭还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艾灸,往往艾灸完都10点多了。这样行不行?我还是不建议晚上艾灸超过10点,偶尔几次无所谓,但是长期这样的话会伤阴,毕竟晚上10点后百脉要休养,呈收敛状态,而艾灸主生发,所以太晚艾灸不适宜。

15

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16

女性月经期到底能否艾灸?这个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定。从理论上来讲,月经期艾灸不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而且经期艾灸有些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借着经期排血量,可以帮助体内排出寒湿、瘀血等,特别适合那些痛经、经量少的女性。有些人月经量比较大,那么此时艾灸,一般会导致经量更大,造成自己恐慌和疑虑。如果超出正常月经量,又不懂得怎样止血,就真的会有损身体。

17

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18

一个穴位艾灸完毕,要轻轻拍打或按揉穴位及周边位置,这叫封穴!封穴完毕后,要用衣物遮盖住艾灸部位。

19

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不宜过度。宜小宜少。

20

体壮者、感觉迟钝者、功能充进之疾患:适当加大灸量。

喜欢本文章,记得点赞分享哦!!!

赞赏

长按







































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11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