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技巧提升艾灸效率,让艾灸时半功倍

大家都知道,艾灸与其他的养生方式相比较,是有独特的优势的,但是艾灸的短板也很明显——耗时长,见效需要时间。艾灸时间不够,效果大打折扣,想要好的效果,自己的时间又不允许,要怎样才能提高艾灸的效率呢?

艾灸效率=艾灸总量÷艾灸时间

“灸”,久火也,可见,艾灸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灸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指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就是说,“火足”与“气到”是艾灸治愈疾病的关键因素,其中,“火足”是“气到”的前提,“火足”就是灸量到位,“气到”就是气至而有效。众所周知,艾灸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络的功能,它会自动自发地将艾热运输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从这个角度说,只要灸量足够大,就一定可以气至而有效。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灸友都习惯于用“至皮肤红晕为度”来衡量灸量是否到位,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如果经络瘀阻严重,皮肤又怎么会出现红晕,经络还是不通畅。因此,在艾灸时,大家一定要记得体验灸的感觉,这是判断灸量是否到位的首要标准。

艾灸疗程、艾灸强度、艾灸时间三个因素决定了灸量的大小,所以,如果单位时间内艾灸效果不变,那么前两个因素就必须考虑进去。换言之,为了尽快看到疗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最多的灸量。

如何快速累积灸量呢?

其实,在艾灸时,只要做到以下4点,就可以快速积累灸量,“时”半功倍。

01

心神合一

大多数有经验的灸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施灸过程中,三心二意的艾灸和全神贯注的艾灸,效果是绝对不同的!怎么了?回答在于后者多了一种“神性”,投入了心灵的力量!灸法的过程,其实就是以火行气的过程,在气的运行过程中,神灵无所不在,喜怒哀乐,惊惶不安,都是心神变化的表现。也就是说,艾灸时要“心神合一”,只有真正把心神的力量渗透到灸前的行为中,身体才能更快地吸收足够的灸量,感受灸感。很多艾灸名家也告诫我们:百姓之灸在于火,医者之灸在于气,圣人之灸在于神。可见,三者的区别就在于对心神的调动程度有高有低!据我们统计,至少有七成人在艾灸时很难做到“心神合一”,多多少少会分散。因此,虽然有些亚健康的灸友隔三差五做保健灸,但身体改善的迹象却不太明显,其原因是艾灸时心神耗散过多,让艾灸效果打了折扣。所以,快速积累灸量的第一个要点在于:心神合一。

02

专人专灸

在此之前,曾与一位灸友交流过,这位灸友是手拿艾条的忠实拥护者,一直使用手拿艾条进行艾灸。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在艾灸背部的一些穴位时,她自己也不能操作,就请丈夫帮忙。可是,几次艾灸下来,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底线:丈夫的水平太差了!片刻之间,她的皮肤一点也感觉不到艾热,片刻之间,她的皮肤又被烧得通红,这使她非常烦躁。之后,再遇到自己不能用艾灸的穴位,她干脆去养生馆,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用艾灸,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结果一用就用灸感。因此,施灸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否提供稳定的艾热,进而影响灸量的吸收。如上文案例中,受灸者被灸得焦躁不安,心神不宁,何谓吸收灸量?所以,快速积累灸量的第二个要点在于:专人灸。(特别是刚接触过艾灸的新手灸友,可以多去养生馆学习,多和内行的专家交流)

03

疏通腹部

中医学认为,腹中乃“五脏之府,阴阳之血源”,所以腹中能通调全身气血。有些姊妹有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宫寒不孕等毛病,追查下来,可以发现,她们大多都是腹部不通的。为什么腹部能通调全身气血呢?由于腹部隐藏着两个“海”:一个是肠胃,另一个是脉搏。从“川”与“海”的关系来看,《黄帝内经》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其病可引至肠胃,再以下法,驱邪驱邪,使病愈。同时,《黄帝内经》也指出“冲气为十二经之海”,认为冲气可以调节十二经的气血。冲脉起于胞内,下至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其中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经咽喉,绕口唇。即腹腔内有两个“海”,即肠胃和冲脉。因此,在艾灸之前,如果能先按摩疏通腹部,则有助于这两个“海”在通调全身气血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受灸者可更快地感觉到经脉中气的运行,更好地吸收灸量。所以,快速积累灸量的第三个要点是:疏通腹部。

04

多灸配合

多灸法配合,说白了,就是一次多灸,多灸一次。这种方法有两个要求:一是,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要旗鼓相当,如果水平差距过大,彼此间难以默契配合;二是,配穴要讲究。

本文着重介绍配穴,并列举了几组临床常用的双灸和三灸穴位,以供大家参考

双灸组

1.双侧多见于对称穴同时施灸。身体左右对称,许多穴位是双穴,双穴同时灸,效果比单穴灸好。例如,双灸肾俞,能迅速调理肾气,强健脑脊,聪耳明目,对男性遗精、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以及女性月经不调、下垂等泌尿生殖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双灸足三里,尤其适合脾胃气不足的中老年朋友,可同时调理脾胃,提升气机,对胃痛、胃胀、胃寒、呃逆等都非常有效。其它如神门、太冲、丰隆等穴位也常在临床使用。2、双灸也常见于任督二脉上的两个穴位同时施灸。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能用真气打通前后的任督二脉,就被称之为“打通周天”。所以,在临床上,很多艾灸名家会将任督二脉的穴位搭配起来施灸。比如:身柱+脊中:身柱宣肺清热、止咳定喘,脊中有壮阳益气之功,同时艾灸可以肺脾同治,特别适合上焦中焦同时有需要的人群。命门+关元:壮真火,补肾阳,特别适用于阳虚、虚寒的人群,尤其是肾虚型腰痛患者,若能同时艾灸此二穴,效果极佳。膻中+中脘:气会膻中,膻中可以宽胸理气,中脘也有下气之功,人在生气后往往胃口不佳,此时可以同时艾灸此二穴,有助于理顺胃气,提振食欲。

三灸组

三灸组有几组常用穴位,每个人都要知道:

健脾和胃:中脘+足三里。中脘是胃经募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这两组穴位同时艾灸,比单用中脘或单用足三里的效果都要好。补益肝胆:筋缩+阳陵泉。筋缩属督脉,在体主筋,可以平肝熄风、宁神镇痉;筋会阳陵泉,阳陵泉属胆经,肝胆互为表里。故而,同时施灸筋缩和阳陵泉,特别适用于肝胆不适的人群。补肾固腰:命门+委中。命门是补肾要穴,腰为肾之府,故而可以同时强腰;“腰背委中求委中求”,腰背不适必灸委中。所以,补肾固腰建议同时施灸这两组穴位。

多灸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多灸,但是多灸的效果远非一般的艾灸所能匹敌。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七灸”,就是七个人同时给一个人施灸——两人双灸太阳穴,一人灸膻中,两人双灸带脉,两人双灸足三里。据悉,受灸者艾灸过后,顿觉眼睛明亮、灵台清明、胸中开阔、四肢有力。如果单灸七个穴位,要在灸后立刻达到这样的效果,有难度。也就是说,多灸配合可以起到1+12的效果。这就好比在面对强敌时,所有人马一拥而上,同仇敌忾,自然可以速战速决。反之,单线作战,一直等待后援,战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故而,快速积累灸量的第4点就在于:多灸配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6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