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后初夏将至,如何艾灸为寒病夏治

 

 

五一小长假后,马上就迎来了立夏节气。立夏代表着夏天的到来,此时阳气会生发更快,浮体

外,而身体之前受到的寒邪之气会更容易沉于体内,此时用艾灸灸,一方面会更容易帮助阳气生发,更一方面则帮助把体内深层的寒湿排出体外,治愈陈疾,达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所谓寒病,泛指一切因体内阳虚所致的各种喜热怕冷、遇寒加重;或秋冬季加重春夏减轻的季节性病症。如寒性哮喘、关节炎(老寒腿)、风湿、颈腰椎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痛经,以及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乏力等得热则舒的病症,统称为寒病或冬病。

  借助夏季阳气达到四季高峰之时,施以艾灸有助于人体更好地提高阳气,增强抗病能力。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更利于艾灸直达病处发挥作用。所以,寒病夏灸、入伏施灸,对上述寒病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而功倍。

  具体施灸方法:

  1、灸百会(头顶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点燃艾条,以旋灸法对准百会穴,顺时针逐圈向周围旋灸(9圈)至发际处,在逆时针逐渐划圈汇至百会,此为一次,共做8次。

  2、灸膻中:以飞腾和雀啄相结合的复式灸法,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各灸24圈。然后,沿任脉经下灸至神阙穴。

  3、灸神阙(肚脐孔):以脐孔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分9次逐圈向脐孔四周旋灸,上至胸骨下方剑突下,下至耻骨上方;再逆时针逐圈向腹中间回旋灸,回至神阙穴。重复4次。

  4、灸督脉:俯卧位,用点燃的三支艾条排灸,从颈部大椎穴开始,由上至下沿督脉及膀胱经,灸至尾骶骨(长强穴),灸至背部热感或两脚有虫蚁爬般的热感(或凉风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5、灸涌泉:以重雀啄灸法,先左后右,分别灸两脚涌泉穴,灸至热感沿腿上行为度。

  上述灸法从现在开始施灸,灸至进伏(7月12日)时结束。

  接下来进入“三伏灸”阶段,更是达到“寒病夏治”的关键时期。

  艾草是纯阳之物,是古今公认的补充人体正气最有效的方法。艾灸通过皮肤表面向经络、脏腑渗透能量,其直接作用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气血痹阻不通的各种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其本质作用在于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艾热走窜经络,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防御的自愈力。实际上,艾灸法所起到的是一种激发和催化的作用,效果反映的是人体固有的正常功能,无任何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

  艾灸的作用,本质上就是提高、复原我们人体原本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自愈力”。通过艾灸神奇的能量释放,短期可消除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病痛,长期可提高、复原、保护我们体内的“随身医生”,使之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让我们少生病、不生病。

  因此,无论老幼、不分是否患有疾病,均是艾灸的适应人群,所区别的是具体的灸法和穴位处方的不同。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7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