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千万别等宝宝疳积了,再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然而,婴幼儿时期,宝宝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胃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正所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所以,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宝宝而言,绝不是吃得越多就能长得越好。
一般来说,小儿疳积后,如果不干预、不治疗,是很难自愈的。疳积属于儿科四大病症之一,如果不及时调理,容易影响小儿对营养的摄入,导致小儿营养不良或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重者干枯羸瘦,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腹胀,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揉眉擦眼,吮指,磨牙。
一食疗辅助调理1、鸡内金冲水
鸡内金味甘性平,适用于饮食积滞、小儿疳积等,将鸡内金研磨成粉,冲水喝,可以起到良好的消食化积开胃、运脾消食的作用。
2、山药大枣汤
山药大枣汤具有补脾健胃、补气血的作用,适合形体消瘦、气阴血虚、肌肉松弛等疳积后期病症,将山药与大枣加水同煮成汤加入适量的白糖或蜂蜜拌匀即可。
3、茯苓粥
茯苓粥可扶正健脾,给小儿食用茯苓粥,既可治疗小儿脾虚又可治疗内湿情况,有利于推动肠胃消化和吸收功能,将茯苓、大米洗净加清水煮,熬成粥加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二推拿疗法1、疳气证:清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捏脊。
2、疳积证:推脾土,揉板门,摩腹揉脐,捏脊,揉足三里。
3、干疳证: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四横纹,分推腹部,揉腹,点中脘,揉足三里,捏脊。
三艾灸疗法中医认为,小儿疳积是因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所致,在相关穴位施灸,可健脾和胃,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症状。
灸疗方案一主治
形体较瘦,面色萎黄,困倦无力,不思乳食,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艾灸穴位
脾俞(双)、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
2、艾炷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3、隔药灸:将丁香、苏叶、吴茱萸各等份,共研极细末,兑入冰片少许,将药面敷平于穴位上,然后用麦粒大艾炷放在药面上灸之,每穴可灸2~5壮。
4、艾灸仪温灸:每穴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每日灸1~2次。
灸疗方案二主治
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艾灸穴位
章门(双)、四缝、膏肓(双)
操作规程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隔物灸亦可。以三棱针点刺四缝穴出浑浊稠液为佳。
2、艾灸仪温灸:每穴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每日灸1~2次。
灸疗方案三主治
极度消瘦,皮肤干枯有皱纹,毛发干枯,精神委靡,日光无彩,啼哭无力、无泪、大便稀溏或清稀,舌红嫩或光红少津,苔少,脉弱。
艾灸穴位
神阙、关元、长强、章门(双)、脾俞(双)
操作规程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将盐填平肚脐正中,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3、艾灸仪温灸:每穴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每日灸1~2次。
四看图取穴脾俞/胃俞
中脘/神阙
足三里
章门
四缝
膏肓
关元
长强
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
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