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军防空导弹发展历程,一步一个脚印走
中国海军已经走过了71个岁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了排名世界前列的海上力量。从当初的渔船、炮艇,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水面、水下、空中、太空力量齐头并进的繁荣景象,人民海军正在阔步向前,向海图强!
本文以中国海军舰空导弹为对象,重点介绍我国舰空导弹发展的历程。
一、举步维艰的HHQ-61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航母舰载机占据了绝度的主角。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海战,海军舰艇的主要威胁已经不是战列舰动辄超过mm口径的舰炮,而是来自空中的飞机。拥有战列舰之王称呼的“大和号”战列舰在美国航母舰载机轮番的攻击中变得脆弱不堪,根本没有机会用mm舰炮与美军航母决战。所以自二战以来制空权对于海军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谁掌握了天空,谁就拥有了世界”。
大和号正在躲避舰载机的轰炸
年,美国海军”威奇塔“号重型巡航舰上,一种叫做”小猎犬“的导弹发射装置开始试装,其弹体垂直储藏在甲板的下方,采用双联装回旋发射,是世界上最早的舰空导弹发射系统。尽管当时该导弹发射的速率很低,每30分钟才能发射一枚导弹,但是它标志着舰艇防空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三T系统(”黄铜骑士“、”小猎犬“、”鞑靼人“),前苏联的”海浪“、”风暴“、”奥萨“,到英国”海蛇“和法国“玛舒卡”,第一代舰空导弹蓬勃发展,逐渐取代传统高炮来抗击空中来袭目标。
而当时的人民海军处于近海防御阶段,建设刚刚起步,建造的水面舰艇大都是排水量不足千吨的小型炮艇。近海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方向,海军的防空完全可以依靠陆基歼-5、歼-6战斗机完成。像国外只能在大中型水面舰艇上才能搭载的第一代防空导弹,我们从技术到平台,从装备到人才,各个方面都不具备。
20世纪70年代开始,航空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飞机超低空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加上各种反舰导弹的装备,国外第二代防空导弹开始发展相应的低空拦截能力。此时美国海军逐步装备了远程标准2增程、中程标准2、标准1增程和标准1、近程“海麻雀”以及末端“拉姆”等四个层次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现俄罗斯海军则装备了远程“里夫”、中程“施基利”、近程“克里诺克”、末端“嘎什坦”等四个层次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而当时我们的军舰防空武器除了高炮还是高炮,舰空导弹还是一片空白。年西沙海战,祖国海军以劣胜优,以坚强的意志完胜了越南海军。不过细看整场海战,如果当时的越南出动空军增援,那么当时的祖国参战舰艇将遭受严重的空中威胁。
其实,早在年军方就决定:将正在研制的“红旗”-61地空导弹转为舰空导弹,装备在K型护卫舰上。按照当时的设想,K护卫舰前后各装备一套HHQ-61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各备弹12枚。从当时的技术指标来看,吨的护卫舰配备24枚舰空导弹,绝对是一款世界上非常先进的防空舰艇。K护卫舰负责防空,而驱逐舰则负责反潜,这种配合可以说非常完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根本无法短期内完成超前的设计指标,凭空走了不少弯路。起初为双联装下挂式发射架,后来又提高论证指标,直接上三联装下蹲式发射架,18枚备弹,并进行了一年半的设计。后来发现K护卫舰排水量太小,如果硬上方案,那么舰艇重心不稳,后来只好把原方案推倒重新设计指标。最终决定了双联装上蹲式发射架、12枚备弹、高低方向瞄准、横纵向双向稳定、链式供弹的发射方案。
“陆转海"的思路不是轻易就能够实现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设想。海上作战环境和陆上作战环境差别巨大。不但要考虑到温度湿度的变化,还需要考虑到舰艇摇摆、电磁兼容、盐水腐蚀等等的因素,再加上当时“文革”的影响,使得导弹的研发一拖再拖。直到年,K首舰号交船,HHQ-61才真正展开上舰实验。而此时,中国舰空导弹的发展已经落后了美国整整27年。
但是上舰实验并不意味着导弹服役,HHQ-61前前后后挣扎了10年,直到年才完成海上定型试验,顺利列装。HHQ-61导弹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燃气涡轮发动机等技术,重量和尺寸接近西方早期的“海麻雀”舰空导弹。HHQ-61舰空导弹弹长3.99米,弹径0.28米,翼展1.米(弹翼不可折叠),发射重量公斤,有效射程10公里,射高8公里,最大速度3马赫。
装备HHQ-61导弹后,舰于年参加了赤瓜礁海战,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越海军的舰。战斗结束后,舰奉命在战斗海域执行防空作战任务,防范越南空军战机袭击。不过当时的越南惧怕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并没有派空军袭击我军舰艇,使得K失去了唯一的实战机会。自此,舰成为了我国第一代防空护卫舰的绝唱,为我国海军事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K护卫舰没有批量生产确实令人惋惜,不过K的舰艇设计太过老旧,无法继续担负守护海疆的使命。不过自年开始,装备HHQ-61防空导弹的H2G护卫舰(“江卫”级)在沪东造船上批量生产,先后服役了、、、四艘。和K型护卫舰防空导弹不同的是,H2G护卫舰在主炮后面装备了6联装HHQ-61导弹发射筒,导弹分为上下两排,可回转俯仰。每个发射筒长4米,直径1.35米,刚好容纳下一枚HHQ-61防空导弹。
由于90年代初南海复杂的形势,刚服役的4艘H2G护卫舰全部服役在了南海舰队。一旦南海有事,四艘主力护卫舰可以立即前出,迎击敌对国家的空中威胁。但是我国的第一代舰载防空导弹是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技术指标已经很落后,不足以解决我国海军日益复杂的防空压力。海军亟需更加现代化的防空导弹来解决舰队的防空问题,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二、源于“高卢雄鸡”的HHQ-7防空导弹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中美共同面对来自前苏联的威胁,两国有了短暂的“蜜月”期,中国得以有机会接触欧美国家一些先进的武器系统。而跟中国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法国在中国推销了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汤姆逊CSF的拳头产品——“响尾蛇”导弹。中国自80年代引进了一些“响尾蛇”导弹后,进行了国产化改进,形成了直到目前仍在服役的HHQ-7防空导弹。HHQ-7防空导弹性能和可靠性超过了原系统,最大速度2.3马赫,射高15-米,最小射程米,对掠空导弹的射程为8.5公里,对飞机射程为14公里,系统反应时间6-10秒,杀伤概率70%。HHQ-7导弹一经装备迅速取代了HHQ-61,成为人民海军主力的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海军“旅沪”级驱逐舰的、舰,B型“深圳"舰、大量建造的H3“江卫Ⅱ“级护卫舰以及年下水的护卫舰,全部装备着HHQ-7型防空导弹。之后我国又对HHQ-7导弹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推出了升级版本的FM-90N“飞蠓”舰空导弹。
虽然HHQ-7解决了我国90年代至年初建造的新型驱护舰的防空问题,但是该导弹只能为舰队提供基本的点防空能力。同时期的美国已经开始大量服役了“标准-Ⅱ”型远程防空系统,台湾海军准备的“成功”级护卫舰也装备了“标准-Ⅰ”防空导弹,射程均大大超过了我国的HHQ-7防空导弹。人民海军亟需一款射程较远的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导弹系统。
三、北国“现代”带来的中程区域防空中美从年到年有了十年的蜜月期,让当时的中国解除了西方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中国国防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化。但是好景不长,80年代末美国高层就有预感苏联这个巨人即将倒下,而世界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快速崛起。美苏几十年的争霸已经让美国疲惫不堪,很多军事领域都被苏联带跑偏了。美国不愿意看到第二个“苏联”出现,开始伺机封锁中国。而到了年美国联合其欧洲盟国,开始了对华武器禁运,中国国防“西方化”的道路被彻底封死了。
此时的海军现状不容乐观。“旅大”级建造了两艘,就因为缺少很多西方的配件就建造不下去了。海军的主力舰只只有十几艘的“旅大”级驱逐舰可用,但是这十几艘的旅大级毕竟是60年代的技术,根本无法胜任当时的海防任务。反观周边,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金刚”级开始服役,台湾的“基德”级驱逐舰和“成功”级护卫舰已经成规模,美国为了牵制中国不断制造“台海危机“,中国海防压力空前巨大。
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逐渐走向正轨,此时军委高层已经把眼光放在了俄罗斯。俄罗斯希望通过军售能赚到中国的钱,而中国则希望买到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及装备,就这样一拍即合,中俄开始了军事合作之路。此时,俄罗斯综合性能强大的”现代“级驱逐舰走到了海军眼中。年末,第一艘“现代级”驱逐舰“杭州”号落户中国,第二年“福州”号也进入现役。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开始聚焦它们前部两座四联装重型超音速”日炙“反舰导弹上,一时间”航母杀手“、“海上堡垒”的称呼满天飞,更有甚者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而今天咱们不讲反舰导弹,讲讲它们为中国带来的中程区域防空能力。
现代”级装备了MR“顶板”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该雷达对导弹大小目标的有效探测范围为17-50千米,具有同时跟踪20个目标的能力。中国海军引进的首批“现代”级的主要防空武器是最大射程25千米的“施基利”舰空导弹系统,釆用舰体前、后各一的单臂式发射装置,备弹24枚。其自动装弹设施灵活可靠,反应快速。舰上共配备6部目标照射雷达,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射6—12枚防空导弹,对来自不同方向、高度的空中目标进行拦截攻击。与其他中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相比,“施基利”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搜索、跟踪、照射均需专用雷达的作战模式,可直接利用MR-三坐标搜索雷达的目标信息,从而取消了跟踪制导雷达,形成了新的搜索、照射的作战模式,同时增加了拦截目标的火力通道数,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费比。
“施基利”舰空导弹长5.5米,弹径0.4米,翼展0.8米,速度3马赫,最大有效射程25公里,射高3-28公里。不仅可以有限拦截亚音速目标,对超音速飞行的飞机及导弹也有良好的拦截能力。两发导弹同时发射对战机的拦截命中率为81%-96%,对导弹的命中率为43%-86%。
“现代级”的入列使得人民海军第一次拥有了区域中程防空能力,“施基利”舰空导弹各项性能都远远超越了台海军装备的“标准-Ⅰ”型防空导弹。紧接着我国又引进了另外两艘改进型“现代级”驱逐舰,第二批次的军舰对舰载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做了大幅度的改进升级。其中防空导弹提高了射程,改进了指令修正制导技术,其射程增加到了40公里以上,拦截战机和导弹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可以说第二批次的"现代级“驱逐舰让中国海军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防空能力。
年开始,中国先后服役了两艘B型驱逐舰,该型驱逐舰采用的电子设备和防空导弹系统与”现代“级驱逐舰基本一致,被称为“中华现代”。装备有两座“”施利基“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最大有效射程为40-50公里,可以同时拦截6个目标,具备出色的中程防空能力。
B驱逐舰是我国消化吸收俄罗斯舰艇技术的成果,带有浓厚的试验色彩,为今后大量装备的C、A、D验证了很多新型技术。
四、仿制加改进,远程防空能力长足进步“小试牛刀”的C
B并没有得到多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yy/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