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托孤的真相是什么刘备为何要托孤给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已进入暮年的刘备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刘备败退永安,驻躇白帝城不久,就积郁成疾,一病不起。刘备估计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诸葛亮等人召集到白帝城,准备安排后事。所谓后事,主要是指蜀汉政权交给谁。根据世袭制的原则,继承皇位最无争议的人选是嫡长子刘禅。但当时刘禅只有十七岁,还是未成年人,除了吃喝玩乐没有别的特殊本事。因此,这就需要有人辅佐。刘备选定的人是诸葛亮和李严。这一点,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得很清楚:“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托孤之后,刘备于章武三年()四月在永安驾崩,享年六十三岁。刘备托孤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把蜀汉政权不太长的历史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主心骨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对诸葛亮“嘱以后事”的时候,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话的内容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翻译过来就是:“先生您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相信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业。我的那个儿子刘禅,若还行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成器,先生不妨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臣定当竭力辅佐皇上,忠贞报国,死而后已。”刘备于是又把刘禅叫来,对他说:“看丞相说得多好,你可要记住了,以后对待他要像对待我一样。”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事情倒不复杂,不过在历史上产生的争论却不小。关于“永安托孤”的争论,主要有赞扬与贬斥两种观点。先说赞扬的观点,其代表人物为陈寿。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中说,刘备此举,是古今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因为刘备不仅把整个国家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而且自己连一点私心都没有,已经达到了毫无保留、肝胆相照的程度。尤其是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简直可以因此称之为伟人了。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问题是,刘备说的是真心话吗?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哪个皇帝因为自己的儿子不中用,就把江山社稷拱手让给他人的,见到的都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家族统治万代延续下去。因此,刘备说出这样的话,只能证明两点,要么刘备是个例外,要么刘备话里有话。不少人觉得刘备的觉悟还是和尧舜有些差距,所以都倾向于后者。比如学者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就认为刘备别有用心,是想着法让诸葛亮表忠心。而且,刘备对诸葛亮其实是怀有很大疑虑的,他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皇位稳如泰山,甚至不惜“把诸葛亮逼到没有回旋的余地”。诸葛亮为证明自己,只能路下来泪流满面地发毒誓。这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刘备把话说到那份儿上诸葛亮除了把心掏出来给他看,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刘备的这番托孤之辞。并不是“心神无贰”,而是“心怀诡诈”。那么,上面二人的观点,是否有事例佐证呢?有。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从赤壁之战到永安托孤15年间,我们几乎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也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人蜀,带的是庞统;进攻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的工作,要么是“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要么是“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已经退居二线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讲,诸葛亮没有去前线,是因为他“治成为长,奇谋为短”(陈寿语),在后方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后来,刘备称帝,论功行赏,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位居所有大臣之上,不正说明这一点吗?怎么说呢,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但是也请注意,诸葛亮的这个还相是不“开府”的,“开府”是在刘备去世之后。我们都知道,东汉是不设丞相的,丞相是西汉的制度,其特点是可以“开府治事”,即有自己的一套办事机构和下级官员。开府,就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不开府就没有。刘备以汉室正统自居,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却又不让他“开府”,这里面多少有些防备诸葛亮的意思。而诸葛亮或许已察觉出了这其中的变化,所以当刘备准备讨伐东吴时,诸葛亮知道无法阻止,干脆一言不发。等刘备东征失败后,他又颇为无奈地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即使阻止不了,孝直跟随,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啊!”这说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绝对是有所保留的,甚至不如法正。可既然如此,刘备为何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因为刘备没得选。当时,谋臣当中的法正、庞统、许靖已死,武将当中的关羽、张飞、黄忠也已死,剩下有威望有能力的,除了诸葛亮,就只剩下赵云和魏延了。赵云一直不太受信任(原因比较复杂),排除;魏延倒是很受信任,所谓先主出征,文有法正,武有魏延。可魏延性格孤傲,与很多同僚合不来,托孤给他非大乱不可,也不合适,所以就只剩下诸葛亮了。然而此时的君臣关系,已不同于之前,刘备并不完全对诸葛亮放心,这才给他安排了个副手李严,这才说了那句阴阳怪气的话。况且,即使真的完全放心,刘备也需要把话给说透,这样,刘备方能放心去死,诸葛亮方能放心去做事。上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永安托孤”的看法,感觉无聊的话可以在心里鄙视一下,感觉有意思的话就自己多找些资料看吧。其实有时候真搞不明白,诸葛亮本人都没有为自己叫屈,我们后人倒替他打抱不平了,不知这算不算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后遗症。
上一篇文章: 情感实录双向奔赴才有意义人民资讯 下一篇文章: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1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