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和泻的区别和手法及作用
艾灸疗效涉及方方面面,一般与五个维度(辨证病症、配穴精准、施灸手法、艾条质量、灸量时间)息息相关。
纵观目前的现状,我们发现很多灸友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过于重视艾条的纯度与年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其中尤以施灸手法为最。
施灸手法分为“补”和“泻”,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手法不对则如泥牛入海,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反之,手法正确不但能“效果翻倍”,所需灸疗时间也会大大缩短,见效时间亦能大大提前。那么,何为“补”,何为“泻”?作用是什么?适用于哪些疾病?……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分析。
“补”和“泻”的区别
“补”和“泻”的手法
《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记载如下: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则对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泻法)。
这两段话将“补”和“泻”的手法说得非常明了:
艾炷灸补泻补法:将艾点燃,使其产生的热量穿透表层慢慢向内温煦深入,如此则使经脉之外的卫气入里,使匮乏的经血充足,施灸后立即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
泻法:将艾点燃后不断地吹火,使艾火迅速燃烧,以使其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入人体,施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使经脉中的营血外散为卫气,达到驱邪外出、泻热泻实的作用。
艾条灸补泻补法:艾条宜小而细,用温和灸或回旋灸,点燃艾条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缓慢燃烧,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施灸后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开艾条,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艾条宜大而粗,用雀啄灸,点燃艾条后,不断吹旺艾火,啄时被灸处感觉烫即移开艾条,等恢复不烫后再啄下一次,操作要领是感觉到烫,但灸完又不会起泡。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移开艾条即是。
“补”和“泻”的作用
“补”有受纳之意,多用于虚证、寒证,以补益气血、扶阳补元;“泻”有排出之意,多用于实证、热证,以引邪外出、消瘀散结。运用得法,则效果倍增;运用不当,则劳而无功。
由此,补泻的取穴原则有所区别:补虚主要是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补”的目的;泻实主要通过采取泻其本经、泻其表里经、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泻”的目的。
此外,二者作用不同,适用病症也不同。
补法适用病症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泻法适用病症针对疔疮痈疽、犬蛇咬伤多采用直接灸;针对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针对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等多采用局部灸。
当然,艾灸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量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大小、壮数多少、距离远近、时间长短)、病变部位、患者体质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之法,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理想效果。故而,建议初识艾灸的灸友多咨询专业人士,以免徒劳无功。
第六届国际灸法大会
9月9日-11日·昆明
会员专享交流寻常型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