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的主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艾灸疗法的主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称为艾灸(英:moxa—woolmoxibustion)。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艾灸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在远古时期,在寒冷的冬季,穴居而住的人们只能燧木取火,一些患有关节疼痛、腰酸腿疼的人在取暖时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治愈。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木条、草茎熏烤患处,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艾草的效果最佳,于是开启了中医艾灸治疗的历史。艾草是艾灸治疗的主要原料,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等,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性辛温。关于艾叶,清代人吴仪洛在《本草丛新》一书中这样评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一方面提示了艾草在温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提示艾灸治疗的适应证广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艾灸疗法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传统艾灸和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
传统艾灸疗法依施灸方式,可大致分为:艾灶灸(即用艾绒或艾粉做成因锥型或自贴灸型进行施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在啄灸、回旋灸),太乙神针(加十一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点燃药艾条,用七层棉布包裹着艾火,紧按在穴位上,稍停留l一2min),雷火神针(加八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灸法同太乙神针),温针灸(把针插入艾绒球或艾粒边燃烧边行针),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天灸(与直接的灸法相同,有蒜泥灸、毛茛灸、斑蝥灸、早莲灸、白芥子灸,吴某芙灸之分),灯火炙(用灯草蘸油点燃火苗对准穴位猛一接触,迅速离开,反复若干次)。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的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草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瘢痕的特点。艾灸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急性乳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疾病有特效。目前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局部刺激作用、经络调节作用、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综合作用、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等有关。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现将主要作用归结如下:
1.温经散寒
艾灸适用于虚寒体弱的人群,对脾胃虚寒、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骨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疼、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有较好疗效。《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有“中寒”一节,其中指出“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者,此寒毒所中也,亦可灸丹田穴,以多为妙”。《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
2.行气通络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连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川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经络的不通,可以有虚实两个方面:气血不足可以导致经络不畅;气血瘀滞也可以导致经络不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亦即通经之用也。故高秉钧叫《医学真传·心腹痛》有“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扭挫伤等,尤以外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量比较大的,取隐白穴,用艾条灸,或者拿艾柱直接灸,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5.拔毒泻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症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制:“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20世纪90年代,周楣声在《灸绳》中提出“热证可灸”、“热证贵灸”的观点。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
早在《医学帛书》中就提出“灸则强食产肉”。强食即增加食欲,产肉即身体强壮。可见在古代,医家们就发现了艾灸的保健作用。《扁鹊心书》提出:“保命之法,灼灸第一”。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又云:“余五十时,常灸关元百余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孙思邈是保健灸法的积极倡导者,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提出“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疾”而达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身于无疾之先”的目的。另外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中又提到“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瘅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肘后备急方·卷-1中也提出“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者佳也。”对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提出”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对于老年人,《针灸大成》提出”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以预防中风。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和地区及时使用保健灸可预防传染;对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及时使用保健灸,可预防常见病的发生。古人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入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己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由于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据研究,艾灸还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生理和心理状态往往出现诸多应激和不适,但又不能找出明确的病因。这种状态就是目前被医学界认为的亚健康。在方兴未艾的亚健康研究中,祖国传统医学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而作为一枝奇葩的艾灸疗法也正在得到应有的重视。
7.小结
中医保健养生的发展必将呈现出治疗型向预防保健方面的转变,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艾灸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的基础上,艾灸疗法日益成为人们保健消费的热点,并呈现四大趋势。
趋势一:日常消费上升趋势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年我国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在年前后中国的老龄人口比年要翻一倍。老龄化的进程外加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使医疗保健消费增长确定性和速度更大。《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年居民健康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额的5.9%,约亿元;年居民健康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量的8.7%,约亿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和总量也是越来越大,近年来更是如此。据统计,年中药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2亿元,占整个保健品规模的27%;中药保健品在保健产品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药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强的倾向使用中药保健品(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年保健品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医疗保健消费将和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一样,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要培育的新的消费热点。而纵观市场,虽然目前养生保健的产品及方式比较多,但随着健康养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艾灸疗法却成为了最受人们青睐的一种选择。原因是艾灸疗法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适用范围广泛,多达百余种疾病,而且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是古今之人热棒及极力推荐的一种养生保健方式。
趋势二:注重保健趋势
根据马斯洛的个人需要理论,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人们会寻求高层次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健康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温饱得到解决以后,身体健康是最迫切的需求。如何增进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医疗保健消费日趋明显。医疗消费与保健消费的比例逐年缩小,显而易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已越来越高,健康消费已由原来只是注重“有病治病”的阶段,发展到了开始注重“无病防病”的阶段。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艾灸疗法作为我们老祖先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愈发凸显作用。
趋势三:绿色医疗趋势
绿色医疗就是指既能治好人的病症,又不伤害人的身体的医疗方法。年以后,西医逐步取代中医,在医疗界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西医有先进的检查手段和手术,但化学药品的广泛应用,其毒副作用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为了避免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同时又要治好疾病,人们又在回归自然疗法,求助于传统的中医中药。以中医传统疗法为核心的绿色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