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讲堂middot特
中医小讲堂
唐代著名医学家,被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中年以后开始喜欢上了艾灸。据说他经常“艾火遍身烧”尤其爱灸“足三里”,到了90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并且活到了岁。自古就有“针之不到,灸之所及”之说,那么究竟什么是艾灸?它又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就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艾灸?
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哪些疾病可以艾灸呢?
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三、艾灸有哪些分类?
(一)艾灸艾卷灸
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3)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二)艾灸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三)艾灸直接灸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四)艾灸电子艾灸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备传统艾壮灸、艾条灸的功能,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还弥补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传统灸法革命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法。
(五)艾灸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六)艾灸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七)艾灸间接灸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等。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艾灸隔姜灸
艾灸隔蒜灸
艾灸隔盐灸
艾灸隔附子饼灸
艾灸新铺灸
新铺灸是由传统长蛇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它又吸取了隔姜灸、隔药灸之精华。将传统的姜片改成用姜泥,加中药十余种,艾绒中又加中药,共同发挥作用,芳香走窜,穿筋透骨,相得益彰。温热舒适不起泡,功效强劲,施灸范围最大、穴位最多、时间最长、效果最佳。
除上诉几种间接艾灸外,还有艾灸温管艾灸、艾灸温灸器灸等等。
四、艾灸对于女性有哪些作用呢?
从《大长今》、《芈月传》到《女医明妃传》,我们都看到了艾灸的身影。有方志记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古本《食疗本草》记载,“艾叶”有“止胎漏”、“消一切冷气”、治“产后泻血不止”等功效。艾灸暖宫,治疗痛经、治疗女性不孕都有显著疗效。艾灸在美容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
1.很多女性都存在身体怕冷或者宫寒、月经不调等症状,都是因为体质阴性或虚寒引起的,这时对身体的某些穴位如三阴交、血海、肾腧、气海、关元等适当进行艾灸可以起到驱除寒气、暖宫活血、通经活络、调理月经的作用。
2.适当艾灸足三里、中脘穴、肚脐的神阙穴等,可以帮助女性朋友提高肠胃功能、健胃补脾、升阳举陷,起到防治各种肠胃病、虚胖和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3.很多女性的脸上有斑点,俗话说“外斑必有内瘀”,多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的,适当进行艾灸可以疏通气血、排毒养颜,起到调整内分泌和淡化斑点的作用。
所以说艾灸是女人一生的“情人”毫不为过。
五、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具体如下。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会阴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六、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因艾灸过程与火密切相关,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将疮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处理及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甚至发生晕厥。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七、艾灸最佳时间
从年来说,节气灸最好。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化剧烈。自然界有阴阳升降变化,阳升阴降,升极而降,故二至(夏至与冬至)是最大的节点;升降平衡,阴阳均等,二分(春分与秋分)亦是重要节点;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为大的节点。逢节气之时,人气变化亦剧烈。艾灸用的是纯阳之火,所以说24节气前后一周左右是用艾灸防病、调病的好日子。
从季节来说,夏冬季灸最好。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针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冬季,尤其是三九天,此时阳气收敛、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此时进行艾灸,能温阳益气,提高抵抗力。
从时辰来说,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灵枢》记载:古人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上午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开始升发,借助这个时间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艾灸的具体时间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每个人体质和调理的症状而定。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灸,养肾在下午5-7点灸,失眠要在临睡前灸。
每一缕艾香,每一片艾叶,都是身体最好的滋养。
所以,快跟我一起来艾灸吧!
中医护理门诊
门诊时间:周一到周五
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
预约电话-
文字供稿:姚媛媛审核:冯志仙
树兰护理
百年树人
蕙质兰心
全新面貌护理团队
创造优质护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