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群养生艾灸疗法
艾灸概述
灸法,是点燃艾绒或者艾绒制品,用艾条、艾柱或艾灸仪器,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调理的一种自然疗法。
艾灸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刺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刺有相辅相成的调理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常与针刺并称为针灸。
灸材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材”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种类: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
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4、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
麻木不仁等。
6、灸具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作用: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1、温经散寒
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症状,都可用温阳的方法来进行调理。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调理的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
2、行气通络
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
《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4、升阳举陷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
气,以"推而上之"。
5、预防保健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邪气
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注意事项
1、艾灸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2、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皮肤潮红、口渴、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是正常的灸后反应,暂停施灸,多喝水,就能缓解。
3、室内空气流通不好,排烟不好,或者艾叶质量不
好,吸入艾烟过多,会对肺部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肺
大泡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