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灸疗文化理疗篇风寒感冒的回旋灸
感冒亦称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感冒除了会造成头痛、鼻塞、流涕、发烧、畏寒、喉咙疼痛等不适外,还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诱发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感冒一症,因其常见又往往可自愈,故许多人未予重视。其实,感冒的防治也并非小事。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许多病证多由外感(感冒)而诱发。而各种慢性病每每因感冒而致使病情反复、加重。
用温和的艾灸治疗感冒非常适宜,并且越早灸效果越好。若初觉身体不适,便即刻施灸,则往往一灸便愈。
用温和的艾灸治疗感冒非常适宜,并且越早灸效果越好。若初觉身体不适,便即刻施灸,则往往一灸便愈。
风寒感冒的回旋灸疗法
1
周身酸痛。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鼻塞声重,流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或者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就开始流清涕)。舌无苔或薄白苔。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咳嗽痰白质稀。
2
中医有“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的说法,因而大凡外感疾病,可见到风邪的影子,或者是风邪与其他病邪结伴而来。风寒感冒初期及时施灸,直至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好,能令头痛、鼻塞等症状很快消失,患者会感觉舒畅不少。
3
1、取大椎穴施灸。大椎穴主一身之阳,属督脉经。
2、宣散肺气。肺主皮毛,鼻为肺窍,故风寒感冒者时常有畏寒恶风、鼻塞流涕等症状,可取曲池穴、合谷穴、肺俞穴、列缺穴等施灸。
3、疏风解表。取经穴中最擅长于治疗风邪的风池穴、风门穴、身柱穴等穴位施灸。
4、如感冒兼便秘,宜在灸感冒穴后随即加灸左大横、承山各30分钟。
4
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
5
风池穴、风门穴、身柱穴、肺俞穴、列缺穴
6
回旋灸。
施灸时,在保持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艾条,或者反复旋转地移动。
一般可灸15分钟左右。
该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换,能够带来大范围的温热刺激,除能消散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外,还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比较适用于五官科、妇科、风湿、神经麻痹等病症。
7
回旋灸以上穴位,背部穴位每穴10分钟左右,上肢穴位每穴施灸10-15分钟,每天1次。
若施灸过程中感觉某穴特别舒服,则此穴可增加施灸次数。
8
大椎穴:用手掌心按揉10-20次。
曲池穴:用拇指按压20-30次。(注:感冒咳嗽时曲池穴可摸到结节,回旋灸结合按摩,效果显著。)
合谷穴:用另一手拇指拿捏20-30次。
食疗增效简便方
葱白饮
葱白20克,生姜9克,红糖适量
葱白、生姜加水煎15分钟,加入红糖饮用。
防风散寒,宣肺解表。
姜丝萝卜汤
生姜25克,萝卜50克
生姜切丝,萝卜切片,两者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再加入红糖适置,稍煮1~2分钟即可。
每日1次,热服。
祛风散寒解表。
姜糖饮
生姜10克,红糖15克
生姜切丝,以沸水冲泡,加盖约5分钟,再调入红糖。
每日1次,趁热顿服。服后盖被睡卧取汗。
疏散风寒,和胃健中。
神仙粥
糯米50克,葱白7根(约30克)、生姜7片(约15克),米醋50毫升
糯米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加入葱白、生姜,共煮5分钟,再加入米醋50毫升,搅匀起锅。
趁热服下后,使身体微热出汗。
专治由风寒引起的头痛、浑身酸懒、乏力、发热等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