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一

年11月19日医院康复科办公室针对医共体单位来我科进修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主讲人黄涛医生给我们讲解了《灸法》,让我们来回顾下今天所讲的内容:

灸法

利用某种易燃材料和某种药物,放在体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温熨或贴敷,借助火的温和热性以及药物的功效,通过经络穴位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的沿革

最早的记载灸法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法》,《阴阳十一脉灸法》。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经脉》记载“陷下者灸之”。

《左传》记载“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

三国《曹氏灸经》最早的灸疗专著。

晋代《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东晋《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隔物灸。

唐朝灸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外台秘要》记载“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加性命,今不录针经,唯取灸法”。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备急灸法》

南宋《灸膏肓俞穴法》

元代《中风灸法》

明代《寿域神方》、《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清代《医宗金鉴》、《针灸逢源》

灸法于针、药的关系

一、互相补充: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二、辩证施术:

“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

三、联合应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灸法的功效

一、温散寒邪,活血止痛

二、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四、调摄冲任,回转胎位

五、降逆下气,平肝潜阳

六、拔毒泻热,消瘀散结

七、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灸法的禁忌症

张仲景忌灸派:无论是阴虚的热证或阳盛的热证,均不宜用灸法。

刘完素可灸派:“引热外出”,“引热下行”

朱丹溪可灸派:“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

灸法补泻

补法:点燃艾柱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慢慢燃烧,直至自己熄灭,这样火力温和,热力慢慢渗透深层,施灸完按其穴位,用以补虚扶赢,温阳起陷。

泻法:点燃艾柱后,以口迅速吹旺艾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燃烧速度快,不燃至皮肉,施灸完不按其穴位,用以开起穴而散其邪。

兴奋法:用艾条雀啄灸,每穴位2min或者温和灸、回旋灸,每穴位5min,主要作用:促进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促进正常的兴奋作用。

抑制法: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位10min,

主要作用: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作用。

灸法的先后顺序

《千金要方》记载:“凡灸法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千金翼方》记载:“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总体原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体质、病情

二、注意禁灸穴位

三、注意禁灸部位

四、注意临时情况

五、注意防止火患

六、注意灸后调养

灸法材料:艾叶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特点:1、取材方便,价格低廉。

2、含有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多,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

3、可做成细软的艾绒,便于揉搓成型。

4、艾叶的药物作用。

灸法分类

艾柱灸法:直接灸(无瘢痕灸,发疱灸,瘢痕灸);间接灸。

艾条灸法:纯艾条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加药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

其他灸法等等。

灸法的研究

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二、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三、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五、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治疗

一、感冒:

取穴:大椎、风池、合谷、外关、风门、肺俞、定喘。

灸法:艾条温和悬灸,每穴10min

释穴:《胜玉歌》曰:“头风头痛灸风池”;合谷:四总穴之一,善治疗头面诸疾病。

二、头痛:

取穴:百会、命门、中脘、囟会、足三里、绝骨等等。

灸法:悬起灸,每穴5min

释穴:百会醒脑开窍,为三阳五会穴;盖取脑为髓海,绝骨为髓会之义;中脘,足三里补气养血,命门益肾通督。

三、眩晕:

取穴:神庭、风池、足三里、绝骨等等。

灸法:艾条悬起灸,每穴30min

释穴:《玉龙歌》云:“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四、中风:

取穴:天窗、百会、大椎、命门、神庭、患肢穴位等等。

灸法:温和灸、雀啄灸(取健侧天窗、百会;先灸天窗,后灸百会),每穴10min

释穴:天窗通过艾灸颈部血管部位而改善脑血流。

五、面瘫:

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承浆、下关、牵正、颊车、神阙、翳风、合谷等等。

灸法:悬起灸,温和灸,每穴5min

释穴:神阙属于任脉穴位,可以治疗颜面的疾患;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长于祛风散邪,穴位深处为面神经干从乳突穿出。

六、咳嗽:

取穴:大椎、定喘、肺俞、膻中、风门、耳穴等等。

灸法:温和灸、雀啄灸每穴10min

释穴:《千金方》:“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七、胃脘痛:

取穴:足三里、中脘、公孙、天枢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30min

释穴: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为治疗胃脘痛首选穴位,针灸并用,增强温胃止痛的。

功效。公孙为脾经络穴,通于冲脉。《标幽赋》云:“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八、腹痛:

取穴:神阙、关元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30min

释穴:《针灸大成》记载神阙治疗“腹中虚冷”,“腹痛绕脐”;记载关元治疗“脐下绞痛”,“寒气入腹痛”。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为生化之源,灸法可以振奋体内阳气,增强脏腑功能。

九、泄泻:

取穴:神阙、梁丘、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30min

释穴:《针灸资生经》云:“若灸溏泄,脐中第一”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郗穴;中脘为腑之会;天枢为大肠募穴;胃经下合穴足三里。

十、便秘:

取穴:天枢、中脘、支沟、大椎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30min

释穴:《玉龙歌》曰:“若是胁痛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十一、心悸:

取穴:心俞、内关、关元等等。

灸法:悬起灸,每穴5min

释穴:艾灸可使心脑血管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减少血管外周阻力,使血粘稠度下降,且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十二、不寐:

取穴:涌泉

灸法:悬起灸,每穴30min

释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脉气之所出。又为肾经子穴。

十三、淋证:

取穴:会阴、肾俞、关元、太溪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30min

释穴:《东垣十书》曰:“热淋取关元、气冲”,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肾司二便。

十四、癃闭:

取穴:中极、三阴交、阴交、次髎等等。

灸法:悬起灸,每穴10min

释穴:《备急灸法》记载隔盐灸:“转胞小便不通,烦闷气促欲死者,用盐填脐中,大艾柱灸三七壮”。

十五、腰痛:

取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30min

释穴:《类经图翼》记载“腰背重痛难行,取章门”“腰背冷痛:取委中、昆仑七壮”,“腰闪搓痛、起止艰难:取脊中、肾俞五壮,命门、中旅俞、腰俞各七壮”。

十六、麻木:

取穴:中脘、命门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20min

释穴:灸中脘、命门可通调任督,振奋阳气,温暖中上两焦,使血脉通畅,而四肢得以温养,麻木可除。

十七、消渴

取穴:肺俞、脾俞、大椎、神阙等等。

灸法:艾盒灸,每穴10min

释穴:《小品方》记载灸法治疗消渴:“灸关元一处,又夹两旁各二寸二处,各灸三十壮,五日一抱,至百五十壮”。

十八、扭伤:

取穴:扭伤处。

灸法:悬起灸,每穴5min

释穴:《素问》指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7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