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艾灸,从这里开始艾灸知识全面普及
大家都知道艾灸有独特的功效和保健作用,但具体的用法估计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
小易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艾灸的功效以及什么样的病症艾灸什么样的穴位。
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穿着宽松,尽可能除去阻碍气血运行的物品,如手表、皮带、胸衣、紧身衣等;
2、施灸时取穴不要太多,一般每次3-4个,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躯干部位灸20分钟左右,四肢穴位灸15分钟左右,儿童治疗艾灸的时间减半;
3、艾灸期间和艾灸后半小时避免受风着凉,最好是在30分钟之后再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艾灸过程中防止晕灸,虽不多见,但晕灸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症状。如果出现了此类情况,立刻停止施灸,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穴,灸10分钟左右;
5、施灸注意温度,如果觉得太热要加垫布,以自身感觉的热度及时调节,以免烫伤;
6、艾灸后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生冷油腻。
哪些部位不能灸?
1、暴露在外的部位
比如脸部,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
关节部位也不要直接灸。
2、皮薄、肌少处
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部位不要施灸。
3、这些人不能灸
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经期妇女、高热、昏迷等的人不要施灸。
4、艾灸的顺序
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
艾灸后反应以及处理:
1、皮肤潮红
这属于正常现象,艾灸的热力刺激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
艾灸时也会出现口渴的现象,多喝温开水有利于排毒。
2、艾灸反应
有的人会发烧、牙痛、耳鸣、流鼻血、喉咙发干发痒、经期量过多或过少,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出现了此类情况,减慢艾灸频率,隔日施灸,直至症状消失。
3、出现灸泡或者灸疮
如果施灸过程的温度或者时间把握有偏差,有可能会出现灸泡或者灸疮。
此时要用消毒后的针将其挑破,用医用棉签吸干液体,贴上创可贴,避免衣服摩擦。
失眠1、神门穴
可自行施灸,火头对准神门穴,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至皮肤产生红晕。
每日一次,每次灸3—15分钟。
养心安神
2、心俞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俯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在左右两个穴位平行王府的回旋施灸,至皮肤产生红晕。
每日一次,每次灸3—15分钟。
理气宁心
3、安眠穴
施灸者一手执点燃的艾条,另一手拨开并按住头发,将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至皮肤产生红晕。
每日一次,每次灸3—15分钟。
镇惊安神
头痛1、合谷穴
火头对准合谷穴,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每周灸3-4次。
止痛,对前额疼痛特别有效。
2、阴陵泉
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艾条,艾头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一次,每次灸3—15分钟,直至皮肤产生红晕。
通经活络,对治疗前额疼痛特别有效。
3、外关穴
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艾条,艾头对准外关穴,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2次,每次灸3—15分钟,直至皮肤产生红晕。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对治疗偏头痛特别有效。
颈椎病1、天柱穴
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艾条,艾头对准天柱穴,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一次,每次灸3—15分钟,直至皮肤产生红晕。
明目醒神
2、大椎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俯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2次,每次灸30分钟左右,直至皮肤产生红晕。
取出颈部的寒气,预防颈椎病。
3、合谷穴
火头对准合谷穴,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每周灸3-4次。
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
恶心呕吐1、合谷穴
火头对准合谷穴,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祛风散寒、解表清肺、防止外邪传里。
2、巨阙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俯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至皮肤产生红晕。
每日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和胃健脾
3、脾俞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俯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至皮肤产生红晕。
每日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调理肝脾
感冒感冒分为很多种,引起感冒的原因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
1、风池穴
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之上,使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通经活络止痛
2、风府穴
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之上,使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疏导体内的寒气
3、肺俞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俯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至皮肤产生红晕。
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咳嗽1、大椎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俯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2次,每次灸20分钟左右,直至皮肤产生红晕。
散寒解表,温阳疏风。
2、膻中穴
需他人辅助,被施灸者仰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次,每次灸3—7分钟。
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
3、足三里穴
取坐位,对准穴位,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次,每次灸3—15分钟,直至皮肤产生红晕,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
腹痛1、中脘穴
被施灸者平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2次,每次灸3—15分钟,直至皮肤产生红晕。
和胃健脾,对治疗上腹痛特别有效。
2、天枢穴
被施灸者平卧,施救者站立一旁,将火头对应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疏通大肠腑气,使津生而便通。
3、足三里穴
取坐位,对准穴位,离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主。
每日1次,每次灸3—15分钟,直至皮肤产生红晕,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能使气血源源不断生长。
承易启慧∣一个有用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bz/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