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前一定要先分阴阳寒热,否则灸了也白

现在艾灸越来越火,很多不明灸理的朋友,认为艾灸就是简单的用艾条熏烤穴位,不辨阴阳,不分寒热,盲目艾灸。要知道,我们养生首先就要分辨体质的阴阳,这是养生的基础,也是艾灸的第一步!如果你是热性的体质,还一直灸壮阳气的穴位,那就可能要加重病情了,这样一来反而对身体有害!▲你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一、阳虚:阳气不足的寒性体质寒性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一种,属于较重的阳虚体质。表现为畏寒冷、喜暖热、爱喝热水、容易拉肚子、手脚冰凉、没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黄、体型容易虚胖、脉搏较缓慢。

阳虚的状况是最适合艾灸的了,这点大家都知道,艾灸大椎、命门、关元、涌泉都是可以补阳。

至于食疗,建议寒性体质的灸友可以用生姜和大枣熬水来喝,也可以用当归来泡水来喝。二、阴虚:阴液缺乏的热性体质阳盛阴虚的人代表体内的水分不足,水少则火旺,因此体内总会有一些莫名的火气,动不动就口腔溃疡,要么没原因的手脚心发热,胸口烦热。表现为喜冷寒、小便黄赤、烦躁易怒、便秘、口咽干燥、舌红苔黄。俗话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虚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的源头往往就是阳虚,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很多灸友存在下寒上热的情况,就是因为中下焦的寒气太重了,阳气走投无路被逼到上焦,表现出来往往就是上火,岂不知下焦还是寒的呢!故而阴虚并非不可以艾灸,只是与阳虚的艾灸有所不同,阴虚更侧重补中气,以引火下行为主,并且艾灸强度也要更低一些。▲阴虚的艾灸方法阴虚的灸友可以逐渐用艾灸调养,刚开始少灸一些穴位,时间灸短一些(10-15分钟),温度低一些,如果感觉适应了,就可逐渐的延长艾灸的时间,一个礼拜内休息1-天或隔天艾灸。首先,艾灸肾俞、八髎,能补中气,消除中焦的阻碍,并让上焦的火气往下走;然后,可以艾灸三阴交、复溜、涌泉,把这火气进一步往下导到双脚,引血归源!▲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简单的说,气为阳,血为阴。阳为热气,是火;阴为体内津液,为水。阳气盛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火气大了,阳为热,身体老热着,就好像你烧水,水开了也不把壶拿下来,总在那咕嘟着,水就越烧越少。而这体内水液就代表阴的,阳热太盛了,身体就会表现出干燥,发热,咽干,眼涩,这就是阴虚的表现,体内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润器官和内脏了。反之,要是阴气太盛了呢,阳就不足了,阴的特点是寒,体内的阴气太重了就会导致身体机能减退,产热不足,手脚冰凉,怕冷。▲阴阳失调,百病始生!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不管疾病有多少种、有多么难治,它们的病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盛,阳气就会受损如果阳盛,阴液就会受损。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蕴藏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心有心阴心阳,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肺有肺阴肺阳……身体每一个部分的阴阳都必须保持平衡,一旦某一个部位的阴阳失调了,那个部位就会出现疾病。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心脏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心脏的心阳不足,人体就如同失去阳光的普照一样,陷入一片阴霾的笼罩中,变得浑身发冷、精神不振。这时,水汽便会泛滥,出现水肿,结果,心脏的功能必然会受影响,甚至出现心源性水肿,西医一检查,发现这已经是心脏病甚至是心衰了。肺、胃、肾的阴阳也必须平衡,如果肺、胃、肾的阳气偏盛,阴液不足,那么,人就会多饮、多食、多尿,患上消渴(消渴又名三消)。总之,大到心脏病、高血压,小到感冒发热,一切疾病皆源于阴阳失衡!阳高寿短,阴重则病,阴阳失调,百病始生!▲不分阴阳,灸了也白灸!《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是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想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看那些贪凉的人、阳气虚损严重的人,哪个没有手脚冰凉的毛病?我们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在7度左右,而客观上讲,代表阳气的,就是温度。当我们吃进一些零下几度的食物,想一想,我们要消耗多少阳气去使它平衡!久而久之,阳气虚耗严重,四肢最先出现冰凉,月经病,风湿病等等都来了。阳不化气,阴就会凝结,肿瘤也就会来。所以养生要懂阴阳,该补阴时补阴,该补阳时补阳,这样才是养生基础之法。掌握了这套法则,艾灸起来就能事半功倍!▲艾灸补泄,很少人知道!关于平衡阴阳,神医华佗曾说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艾灸即可补,又可泄,基本的施灸规则是:实热则多灸四肢,虚寒则多灸腰腹部。另外,艾灸补泄体现在手法上如下:①艾灸补法在点燃艾炷后,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尽自灭,火力微缓而温和,且时间较长,壮数较多,灸毕用手按施灸的部位,使灸气聚而不散。如果用艾条灸,可用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等手法弱刺激穴位,以促进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抵制,引起正常兴奋。②艾灸泻法点燃艾炷后,口吹艾火,促其尽快燃烧,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

灸毕不按施灸穴位,以使体内邪气易从穴位散发,这就是吹灸法。若用艾条灸,也用吹法,促其燃烧,达到强刺激。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注意: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戳这里,进入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52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