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学艾灸的热敏灸法
第四大悬灸法是热敏灸。热敏灸,顾名思义就是对热的敏感。“热敏”的意思是指对敏感度的觉察,以及对敏感度的运用和调整,整体上称作“热敏悬灸”。
对热的敏感,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是施灸者,他对艾条的艾烟艾火的变化,包括观察被灸者皮肤表层的湿度、颜色变化,跳动,包括与被灸者的沟通,被灸者觉得他要灸的穴位的周围,这个时候我们就在要灸的穴位的周围来探测,探测更敏感的靠近他的部位,或者是我们选一个疾病,我们选了三五个穴位,我们就每一个穴位周围探测一下。探测什么呢?探测身体最需要被灸到的那个部位,身体最容易吸收艾灸热能的那个部位,探测身体最敏感的部位。敏感的部位,它的特征就是,艾灸的热能有很明显的往身体里边贯穿和被身体吸收的感觉。
热敏灸最早是周楣声老先生提出来的,当年有北派谢锡亮南派周楣声,他写的《灸神》这本书里有提到这个灸法。热敏灸也可以说是无为灸的前生,后来演变发展成了无为灸、比较成熟的无为灸的灸法。
对身体要灸的部位或者穴位,怎么判断是敏感度强的部位呢?一开始是身体某个有结节的地方(可用手触摸),或者是颜色不太正常的某个地方(泛红、泛青或泛白),或者是有一点点肿胀的地方,又或者是明显感觉不舒服的某个地方(发凉、发胀、酸、痛等),就在这个地方的周围差不多巴掌大的范围来寻找敏感点。寻找灸的敏感点时,身体明显的感受会有:忽然热往身体里透、热往下陷、热在身体里移动走动,或者热很明显地扩散,总之,只要灸到敏感的部位,相比较于其他部位,身体有很需要也很舒适的感觉。
在灸之前要慢慢地移动艾条,移动艾条首先最明显的感觉是被灸者感觉到哪更舒适,到哪更敏感,然后施灸者有了一些经验之后,手上也会有感觉,根据对方皮肤轻微的跳动、颤动或者艾条在手上的感觉的变化,比如艾火会往下,施灸者能感受到的连带着艾烟根据敏感部位的不同也在移动,遇到身体需要的部位时,艾火会往下窜一下,包括艾条的吸感。
热敏的这种体感在一般生病的人身上会比较明显,或者说大部分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经络堵塞,身体有或多或少的脏腑的问题,有疾病或者局部肌肉的湿寒紧,那么,在热敏灸灸到一定程度时,一般是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已把敏感的部位灸到不敏感再到别的部位去灸,把特别不敏感的部位灸到有感觉。例如,灸某个部位,艾条离得近,他也没什么感觉,那这时随着先灸敏感的部位,就是明显有吸艾条的热量、能量、红外线的感觉的部位,把这个部位灸好之后,再去灸麻木的、不敏感的部位,它也会变得正常敏感。所以热敏灸在灸的过程中,身体的敏感部位会越来越少,这也是身体康复修复的一个标志。等身体趋于健康趋于平衡时,这些敏感的部位就会大大的减少,甚至只剩下身体特别重要的几个部位,比如中脘、关元这些明显的部位会有热敏的感觉,其他的部位都会回归于正常。
总之,特别敏感的部位,比如敏感部位在身体里的艾的热量的窜行、循经的窜行,灸这个部位另外一个部位热,灸往下陷,身体在吸收它甚至很深,或者灸一个部位的周边在扩散,这些现象都会随着灸的推移,会慢慢地趋于正常和平衡,这也是身体在自我修复和回归健康的一个标志,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当少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部位被灸够了,或者这个部位这个量就够了。如果还持续是这种敏感的现象,就说明还要继续灸。当然,继续灸还是不继续灸,自己的身体也会有明显的感受,或者灸一段时间后他想休息也是正常现象,下次再灸时,这个部位还是处于热敏的感受和需要被继续灸,这都是正常。
一般在生病时,例如咳嗽了,对治穴位有肺腧、天突、中府、云门,在这些传统的固定穴位的基础之上,在它的周围找一找,或者在这刚才确定的几个穴位中,后背前胸先探测一下哪个地方更加敏感就从哪个地方先开始灸,依次从敏感到次敏感到不敏感来灸,如果敏感的部位灸完,就有好转或者明显的效果,那就继续在敏感的部位再灸,直到这个地方不敏感再换下一个敏感的地方。如果是胃部不舒服,那就在中脘附近或者胃的附近来寻找这种敏感点。如果是痛经,就在后背骶骨那儿八髎周围,或者关元、气海周围来探测敏感点。这就比传统的定死穴位灸要更灵活、也更有效。
总之,这个敏感点的探测要在有一个基本的确定的基础之上,比如肠胃的问题,就可以在足三里、手三里探测,一开始先在感觉到不舒服的部位,在它的周围探测,最好先放下穴位,在那个部位探测如果没有,再沿着穴位,或者在那个探测的部位灸够了,那个敏感的部位已经变得不敏感了,然后再沿着穴位,跟它相关联的穴位周围去探测。
相关链接:
《谢锡亮灸法文化传承工作室》杨一丰网络公益艾灸课程-报名通道
终南山线下《全息健康修习营》《亲子夏令营》现开放预定通道
网络公益辟谷学习班-三期报名通道,附二期部分学员反馈实录
视频教学-艾灸的雀啄灸法
视频教学-艾灸的回旋悬灸法
视频教学-艾灸的固定悬灸法
视频教学-艾灸时的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