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小刺激大反应
医院主任医师陈日新从年开始在临床施灸中发现的一些奇异的现象如所灸穴位出现透热、传热、散热等表现,而所治患者病情灸疗后明显好转。经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完善,创立了“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
此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全新的艾灸疗法。
腧穴热敏化现象:主要包括: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产生其他非热感觉等。
?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
?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以上前6种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
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5%,而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
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均可出现。疾病愈后,腧穴热敏出现率下降至10%左右。
热敏化腧穴与经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热敏化腧穴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对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调定灸态
灸态就是艾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者和医生三方面因素。概括来说就是静、松、匀、守四个字。
确定灸位
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热敏化穴是“开通经络”艾灸疗法的最佳作用部位。
艾卷悬灸法是“开通经络”艾灸疗法的最佳灸法,具体灸疗手法为:
先回旋灸打基础、继雀啄灸激发经气、再温和灸温通经络。
用点燃的艾条,以患者体表病位附近的经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物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左右施行回旋灸3-5次,继以在重点位置予以雀啄灸以加强灸量,找到热敏化穴位后予以温和灸。
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等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
施足灸量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施灸剂量。
施足灸量也是一个技术关键。
由于机体的病理状态不同和个体差异,每个患者所需的艾灸剂量都不尽相同。
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发现艾灸的最佳剂量是以完成感传为度的灸量,直至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对热敏点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宜,一般从5~分钟不等,每日1次。
热敏点灸的适应症主要是痛症和瘫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胃肠动力障碍、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热敏点灸的禁忌症主要有神志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
相对禁忌症:糖尿病。
医院治未病科已经广泛开展“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疗法,欢迎广大朋友前来咨询。
上班时间:上午08:00-11:30
下午14:30-17:30
晚上19:00-21:00
周末节假日正常上班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