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灸说艾微课第一课完整版

(本文系品道中医艾灸公益微课第一课内容,文字记录整理:乐观)

艾灸,是中医治法中比较早的一种治法。据记载艾灸的使用要早于中医的针和药等其他疗法,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以前。

先和大家聊一聊艾灸的起源及发展史,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和使用艾灸。

从可考证的文字记载来看,最早记录艾灸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个经典著作里边描述了经脉的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尤其是灸疗的宜忌。《灵枢经》对艾灸的描述更加详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当时的艾灸已非常盛行和广泛应用。在《黄帝内经》时代的春秋战国,出现了“灸攻针达”这样的治法。

大家可能知道《左传》里记载的一个故事:公元前年,晋景公生病,秦国派来一位名叫医缓的有名医生,为晋景公诊病。医缓诊断后对晋景公说:“疾不可为也”。你的病我没有办法治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这个部位“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所以“不可为也。”大概意思是说,你这病正好在肓之上,膏之下,在膏肓之间,灸攻不可,达之不及,药也到不了,所以,没有办法了。这里的“攻”,指的就是“灸”,“达”说的就是针刺,透过这个典故说明,在当时“针、药、灸”已经非常盛行,且是当时治疗疾病的主流方法。

到了唐代,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孙思邈孙真人的《千金方》里面记录了很多的关于艾灸的技法和病例。比如用竹筒塞到耳中,然后在这个竹筒的另一端施艾,以此治疗各种耳病。同时他还提出一个著名的灸足三里的长寿灸法。我们现在也用此方法来养生保健,起到了强健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提出延年益寿灸。取了三个穴位:关元、气海和中脘。长期施灸,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为后世的养生保健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便之门。这个时代也是灸疗发展非常快的时期。此期的医书《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圣济总录》等,都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艾灸的技法和病例。

到了明代,新兴的或创新的艾灸技法频出。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艾条、艾棒,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除此以外,还在捲制艾棒的艾绒中添加一些具有温经散寒、散风祛湿的中药粉,制成特殊的药艾条,成为特殊的一种灸疗。如雷火神针灸、太乙神针灸等。

清代的吴亦鼎所著《神灸经纶》将灸疗系统地整理总结,将艾灸的技法和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建议有兴趣深入研究艾灸的朋友们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医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艾灸的基本常识。

先说说艾绒,艾绒是由艾叶捣制成绒的。每年的阴历五月左右是採集艾叶的最好时节。通常把采集好的艾叶放置太阳底下暴晒。晒干后,放在石臼上以石杵捣碎。将捣碎后的艾叶过筛,去掉杂梗和泥沙。再捣再筛,反复至少六七次,才能得到比较洁净的、浅黄的、细软的优质艾绒。这就是传统古法人工制作的艾绒,很费力气也很辛苦。但用这种人工捣制的艾绒,施灸时会感觉非常的柔和,皮肤也不会产生灼热和刺痛,即使燃烧后的灰儿闻起来也很清香。现代制绒大都采用机械化生产,产量高加工快,直接把艾叶放入粉碎机内,连同泥沙杂质一起粉碎,这种工艺出来的绒特别的生硬,点烧后的烟雾特别的大,灰儿也比较黑。使用这样的艾绒捲制的艾条,施灸时皮肤会有一种烧灼感,而且不往下传导,俗称“窜皮不入内”。皮肤都被灸红甚至有烫伤的感觉,也没有那种温热的传导。

如何鉴别艾绒的优劣呢?

简单的鉴别就是看艾绒里杂质的多少。先用手将艾绒捏成一团儿,如果杂质多,就不容易成团,一捏便散开。另外,就是听一听艾条在燃烧时是否有噼啪作响爆裂的声音。如果有这种爆裂的声音,说明艾绒里面杂质就很多。这种艾条不推荐大家去用,虽然便宜但对于身体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

艾绒或艾条是否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

我们经常会看到标有多少多少年的陈艾,比如3年陈艾、5年陈艾等。艾绒放久了当然好,存放一段时间后,的确能沉淀掉新鲜艾叶的燥烈之性,使用起来更加柔和。但建议大家在购买艾条时,不要太在意







































白癜风为何复发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10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