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常见病艾灸取穴大全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Ryder整理
艾灸是通过特定的穴位进行施灸,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恰当的补泻手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对于基层诊疗来说简单实用。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那么不同疾病艾灸时应该选用什么穴,灸法又是怎么操作的呢,下面咱们来一起看看:
感冒配穴方一
穴位:大椎、风门(双)、足三里(双)。
灸法:温和灸。每日早、晚灸1次,每次灸15-20分钟,至愈为度。
主治:体虚感冒。
配穴方二
主穴:风池、风门、肺俞、列缺、合谷。
配穴:气虚者,加足三里,全身酸痛者,加大杼。
灸法:
①隔姜(或麻黄饼)灸,每次选2-4穴,各灸5-7壮、每日灸1-2次。
②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钟,灸至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或2次。
主治:风寒感冒。
配穴方三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外关。
配穴:咽喉肿痛加天窗;咳嗽加尺泽、天突;头痛加印堂、太阳。
灸法:用温和灸,每日取3-5穴,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或2次。
主治:风热感冒。
配穴方四
穴位:大椎、肺俞、委中。
灸法:用温和灸,每穴灸20分钟,或隔姜灸,每穴灸2-5壮,每日2或3次。
主治:流行性感冒。
头痛配穴方一
主穴:阿是穴、百会、太阳、上星、列缺、合谷。
配穴:前头痛加印堂、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太冲、涌泉;后头痛加风池、昆仑。
灸法:
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6-8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偏寒、虚者可灸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②用艾柱隔物灸(凡附片、生姜片、葱白饼等均可选用),每穴灸3-5壮或5-1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配穴法二
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合谷、阿是穴。
配穴:目赤耳鸣者,加太冲、丘墟;头重者,加丰隆,中脘;痛有定处者,加膈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五心烦热且口干者,加肝俞、肾俞、三阴交等。
灸法:
①用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炷条,每次选用4或5穴,每穴灸4-5壮,余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每日灸1次。
②用艾炷隔物灸,艾叶、附片、姜片均可随症选用。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
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6-8穴,每穴灸10分钟,偏虚者可灸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头风(内伤头痛)。
配穴法三
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配穴:风寒者,加风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外关;风湿者,加风府、足三里;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血虚加膈俞、血海、三阴交;肾虚加肾俞、太溪;肝阳上亢加阳辅、太溪、太冲;痰浊加中脘、丰隆、足三里;瘀血加血海、三阴交、行间。
灸法:
①用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寒性、虚证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头部穴位用小艾炷。
②用艾柱隔附片(或姜片、艾叶)灸,寒性、虚证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
③用艾条温和灸,各种头痛,每次选3-5穴,各灸5-10分钟;寒性、虚证头痛可灸20分钟;气血不足头痛,可在百会、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合谷、足三里各熏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一切头痛(外感或内伤头痛)。
慢性胃炎配穴方一
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
①用艾条温和灸,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②用艾条回旋灸,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③用艾炷隔姜灸,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胃脘痛。
配穴方二
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
灸法:
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5天,再行下1个疗程。
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或2次,7-10次为1个疗程。
③用温灸器灸,每次取2-4穴,各穴3壮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脘痛。
配穴方三
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肝气犯胃者,加章门、肝俞、期门;胃酸过多者,加阳陵泉。
灸法:
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或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5日,在行下1个疗程。
②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
高血压配穴方一
穴位:百会。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从远处向百会穴接近,当患者感觉烫为1壮,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端向百会穴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为1壮,如此反复10次为10壮。2壮之间应间隔片刻,以免起疱。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虚性二、三期高血压病。
配穴方二
穴位:血压点(位于第6、7颈椎棘突间旁开2寸处)、涌泉
灸法:每取一侧穴,两侧交替用。
①用艾条灼雀灸或温和灸,先上后下,各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②用灯火灼灸,上穴各灼灸一下,3日1次。上法灸毕,即外贴涌泉穴。
主治:高血压病。
外贴方:五味降压膏,药用吴茱萸(猪胆汁拌制)g,龙胆草60g,土硫黄20g,朱砂15g,明矾30g。共研细末,加入适量小蓟根汁调和成糊状备用。
每取药糊10-15g,分别贴敷于双侧足底涌泉穴,或外敷神阙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高脂血症配穴方一
主穴:阳池、三角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灸法: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主配穴各1穴,以中号艾炷,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高脂血症。
配穴方二
穴位:足三里、悬钟。
灸法:用艾炷瘢痕灸,每次取1侧穴,交替使用。用米粒大艾炷,各灸3壮,致使Ⅲ度烧伤起疱化脓。每周灸1次。若皮破者,隔日换药1次,直至结痂,形成瘢痕。10次为1个疗程,均只治1个疗程。
主治:高脂血症。
失眠配穴方
主穴:心俞、内关、神门、安眠。
配穴:烦躁易怒者,加肝俞、太冲;头痛、头晕者,加风池;脘痞痰多者,加丰隆、内庭;耳鸣者,加听宫;多梦者,加魄户;神疲体倦者,加足三里、百会。
灸法:
①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5-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
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5-6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坐骨神经痛配穴方一
穴位: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悬钟。
灸法:
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5日,再行下1个疗程。
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
主治:坐骨神经痛。
配穴方二
穴位: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绝骨(均取患侧,间配健侧)或配委中(刺血)。
灸法:
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实证加刺委中放血。
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坐骨神经痛。
急、慢性肠炎配穴方一
穴位:神阙、关元。
灸法:用艾炷隔盐灸,先将艾叶搓绒,做成16个似鸽蛋大小圆锥形堆,备适量精盐。
嘱患者仰卧屈膝,取盐填2穴位上,稍高于皮肤2mm,直径大于艾炷底平面,点燃艾炷,分别置于2穴盐层上。
待患者感到灼热时,另换艾炷,如此每穴灸8壮。每天灸1次,急性肠炎,一般灸1或2次即愈。
主治:急、慢性腹泻。
配穴方二
穴位:
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公孙;
②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选用32号1.5寸毫针刺入。其中关元、天枢用艾炷隔附子饼灸,各灸2壮,留针2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泄泻(脾胃虚弱型用方①,肾阳不振型用方②)。
糖尿病配穴方一
主穴:胰俞、三焦俞、外关、脾俞、肺俞、肾俞。
配穴:烦渴舌燥者,加尺泽、鱼际;嘈杂善饥者,加中脘、内关、足三里;腰膝酸软且畏寒面浮者,加太溪、气海、命门等。
灸法:
①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5或6穴,各灸10分钟左右,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壮,隔日灸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糖尿病。
配穴二
穴位: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溪。
灸法:
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糖尿病。
便秘配穴方一
穴位:取天枢(双)。
灸法:用温针灸,每穴温针灸4节段,每段艾条长2.5cm。时长约为20分钟后起针,再过30分钟左右排便,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配穴方二
穴位: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神阙、肾俞。
灸法:
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10次为1个疗程。
②用艾炷隔蒜灸,每次取3-5穴,每穴用中、小艾炷灸3-5壮,每日灸1次,3-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
主治:便秘。
痛经配穴方一
穴位:关元、归来(双)。
灸法:用艾炷隔姜灸,取生姜薄片置于穴上,放上花生米大的艾炷,点燃,各灸3壮。
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每日灸2次。同时以艾条悬灸三阴交各10-15分钟。于经来之前4日开始施灸,连灸1周。第2次月经至之前2日稍感小腹疼痛,继续灸1周。
主治:痛经。
配穴方二
主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
配穴:气血瘀滞者,加太冲、曲泉;乳胁、乳房痛甚者,加外关、肝俞;小腹剧痛者,加次髎;寒湿凝滞者,加水道、地机;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
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5穴,各灸20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至疼痛止。
②用艾炷隔盐灸,根据辨证取背部及腹部穴位,穴上铺垫食盐,取艾炷如蚕豆大小,置盐面上灸之,各灸6-7壮,至疼痛止。
主治:痛经
参考文献:《艾灸疗法治百病》(第2版),程爵棠,程功文编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