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邦干货丨你不知道的艾灸知识大全

艾灸

是用易燃的艾绒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消肿活血、祛寒湿等功能。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去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艾草也被誉为百草之王。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艾灸的方法在古代主要应用的是瘢痕灸,用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很容易出现灸疮和疤痕。现代多用的是温和灸,用艾条或是艾灸罐间接施灸,比较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艾灸具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现代多用来养生保健,治疗常见病,对亚健康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艾灸到底有什么作用?搜索1出汗排毒

头部会有汗珠渗出,甚至满头大汗,全身毛孔开放,皮肤汗腺的分泌物排泄,促进皮肤毒素的排出,改善了皮肤的营养,促进了皮肤的新陈代谢。

2改善全身微循环

在显微镜观察下,艾灸前身体内的微循环流速很慢,尤其是高血压、哮喘、肥胖、体弱者,艾灸后微循环中的红细胞气流加快,全身皮肤变红,细腻光泽,面色红润,秀丽动人。

3增强免疫力和神经调节力

艾灸可有效的预防感冒和支气管炎疾病,增强免疫力,调节人脑中枢,使之反应更加灵敏,头脑清晰。

4易睡安眠

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使皮肤出汗,不会有洗桑拿因物理热效应带来的干渴烦躁的感觉,灸后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好,休息后倍感舒畅,疲劳顿消

5改善心脏的输出量,调节心脏功能

艾灸后心跳会加快,此时心脏跳动的会像运动员一样强而有力,心脏每分钟的输出量大大改善,改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6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肠胃功能

艾灸过程中促进了肠胃的蠕动,艾灸后肠鸣音加快,习惯性便秘者有明显改善。

7降脂减肥

做一次艾灸相当于运动3个小时.

8预防妇科疾病,促进产后恢复

艾灸后消炎杀菌止痒,活血止痛,预防各种妇科病

9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风湿疼痛

艾灸后身心放松,疲劳感消除,肌肉放松,减轻疼痛

10温补经络,提升免疫力

改善寒湿体质,升阳增白,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灸的常用美容穴有哪些?搜索

艾灸既然能美容,那都有哪些穴位可以进行艾灸美容呢?艾灸美容穴位主要有合谷、背部腧穴、太溪、水分、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1、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在与食指相连的掌骨(与手指相连的骨头就叫掌骨)的中点靠近大拇指侧这个位置,一般在食指拇指并拢靠在一起时,肌肉的隆起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热毒郁滞、气血失和等皮肤疾患可通过灸合谷来驱邪外出。

2、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3、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4、水分:

水分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5、三阴交:

三阴交美容穴,养颜抗衰老,是美容的要穴。从中医角度来看,脸就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运行正常的仪表盘。眼圈黑是肾亏,黄褐斑多是肝火。三阴交是女性各种妇科病常用穴,能解决身体内部各种妇科小问题,所以也是美容穴。按压、针灸、艾灸效果都很好。孕妇不宜。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这个穴位在按的时候一般都有一点胀,压的时候会有痛感。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孕妇禁针”三阴交穴,否则易流产。

6、血海:

屈膝,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端向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善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濡养肌肤。

取穴法:坐位,屈膝成90度;用左手掌心对准右膝盖骨(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约成45度斜置,拇指尖下,即为本穴。同样方法取左侧血海穴。

7、关元:

小腹正中,肚脐下面一巴掌的位置(四指并拢的宽度)。

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自觉腹内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灸到红晕为度。艾灸关元穴见效了,腹内的寒气会立时觉消散。每次灸的时间一般40分钟左右,或长些,依个体的舒适度为限,隔日一次或每周灸两次即可。

艾灸方法:宜采用回旋艾灸。施艾灸时,被施艾灸者仰卧,施艾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艾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艾灸,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艾灸。

8、气海:

肚脐下面,肚脐和关元穴的中点。

9、足三里: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10、丰隆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皮肤得以润泽。

在艾灸的时段里,生活上要多注意滋阴,要多喝粥。还有在艾灸完之后要喝上一杯温的白开水,不然很容易上火。艾灸后也不能马上用冷水洗手,会伤脾。

几种艾灸的操作方式

一般的艾灸法有直接灸、隔姜灸、悬灸,悬灸又分为啄雀灸、回旋灸等等。从效果上来看,直接灸,其次是隔姜灸、悬灸。

直接灸

直接灸,简单说就是用较小的艾绒直接放在施灸的部位上,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瘢痕灸。非瘢痕灸就是觉得有点烫了就把艾绒移开,瘢痕灸就是一直熏到皮肤出现了瘢痕,这当然是件让人害怕的事。这个火候非专业人士真的好难掌握。

瘢痕也许就是一个小点儿,可是它却十分影响人的容貌。因为要反复施灸,有时留下的可能就是一个坑、一个大疤痕,这个方法不适合用在脸部。

这正是古人说的面部不施灸的原因。

间接灸的方式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三种。

隔姜灸

切一片大概直径2-3厘米,厚约2-3毫米的姜片,中间用针刺些小孔,然后将姜片放在相应穴位上,再将艾绒放在将片上点燃艾灸,直到艾柱燃至2-3毫米,或是感觉有些烫了就换新艾绒,约灸10-15分钟左右或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悬灸

悬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像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

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

雀啄灸和回旋灸可灸的时间较长,且不容易灼伤皮肤,是常用的悬灸方法。

艾灸使用有什么禁忌?搜索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用艾条去艾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用艾条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现代我们的衣着很大都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艾灸时要小心。施灸时,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好灸量,先少灸,如用艾柱,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待身体适应后,再加正常施灸,如用艾条,不要一开始就多灸。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者青少年,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如果感觉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的患者等忌用艾条去灸。

对于以上的艾灸十大禁忌,我们平时多加注意,就可能会避免的。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







































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湁浠涔堝亸鏂瑰悧
鍖椾含涓鍖婚櫌鐢佃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3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