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这些灸法,你也可以求医不如求自己

一直想写点东西,因为自己自幼以来得到家人朋友的爱护和帮助实在是太多了,无以为报.可我生性懒散,故一直没有动手.总想等以后时间充裕了,条件好转后再写,然生命在呼吸之间尔,我又怎能保证自己能安稳的活到”以后”和’”将来”,时不我待,故开始着手写,现在慈母重病在身,若有见闻者能得到一丝一毫的利益,我愿都回向给我的母亲,愿我母能远离病痛,命终之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愿大家平安,幸福.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艾炙简介(1)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灸法对阳痿、早泄、遗精、遗尿、长期发热、哮喘、眩晕、贫血、胎位不正、子宫出血、经常感冒、小儿发育不良、结核病、胃肠病等效果良好。总之,只要是慢性病、常规医疗没有办法的病,用传统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灸法能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可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据一些专业人士说,现在灸法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留下疤痕,为近代崇尚美容之大忌,尤其是欧美国家,从来只重针而不重灸;二、艾灸烟雾弥漫,造成空气污染,是今天提倡环境保护人士的大忌;三、灸法操作时间太久,对医师的经济效益来说,并不划算。

施灸注意事项(2)   一、责任和态度: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   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      四、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艾、艾绒及艾炷艾条(3)艾的作用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艾绒的制备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日光下曝晒干燥,捣碎,筛去杂梗,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制作方法,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②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普通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   太乙针其药物配方历代各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g,参三七g,山羊血62.5g,千年健g,钻地风g,肉桂g,川椒g,乳香g,没药g,穿山甲(土炮)g,小茴香g,蕲艾g,甘草g,防风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纸(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左右,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阴干待用。

艾条灸法(4)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至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药条灸(5)   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常用的有: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温针灸(6)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灯火灸(7)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爆之。可听叭响,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天灸(8)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①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②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③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④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⑤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艾炷间接灸(9)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①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牙签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或稍微移动,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不会引起烫伤,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③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④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③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

{转}马氏温灸法简介马氏温灸法起源于三十年代,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术源自于公元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将日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至六七十年代影响逐渐扩大传播至全国各地,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与传统灸法相比,马氏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猛,渗透力更强。马氏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而且在中国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和港澳台及国外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马氏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药混合装入专用器具内燃烧,产生一种特殊的热渗透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经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马氏温灸法适应人群: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胃肠炎、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均有很好的康复保健效果。马氏温灸法养生计划:每天温灸一次,每次60分钟,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之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冠心病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中风偏瘫越早温灸越好,可以很快康复。子宫肌瘤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易感冒者欲改善体质需坚持温灸三个周期以上。马氏温灸法将艾药装入灸器里点燃后再盖上外筒盖子,然后在灸筒外面再包上布袋子,布袋子上留有少几个小孔(供空气流通防止艾火熄灭),再把灸器放在穴位上。如此操作则既有艾灸之功效,又基本无烟雾,只有谈淡艾灸味道。因为燃烧的艾药被灸器和布袋包住,所以烟雾出不来也就基本没有了,又因为灸器和布袋上留有小孔可让空气进去一点儿,这小孔的数量设计刚好可保证艾药不熄灭,又不会因空气进入太多而艾药燃烧太旺烟雾太大,所以就不会有烟雾出来。这种温灸术在施灸时可调整温度,基本保持灸穴温度在45度左右,所以不用担心烫伤病人。有研究表明,这个温度是最适宜微循环的改善,用四十多度的温灸来长时间周期性的灸穴位,对一些心脑血管病、肠胃病、妇科病等等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改善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有明显作用。本人学识浅显,只能在此略作介绍,具体的应用,大伙可参考看看《马氏温灸法》一书,上面介绍了详细操作方法和很多病例的灸治。

----------------------------

灸法为什么有健身的作用?(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这就说明灸法以艾火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这说明艾灸有培补元气之作用,而元气充盛则邪不可干;故疾病可防。   (3)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里说:“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人体消化功能旺盛,而且可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赞赏

长按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鍒樹簯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3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