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正确的方法与注意禁忌
艾灸正确的方法与注意禁忌
家庭保健常用的灸术有艾条温和灸、艾条雀啄灸、艾条熨热灸等。施灸的程序,《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由头向右而渐下。”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后腹(胸前)。灸法一般比较安全可靠,需要说明的是施艾(灸)法应在有经验的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下列情况不宜取灸法:
1.过度劳累、饥饿或精神紧张患者不宜艾灸治疗。体质虚弱者不宜艾灸过强。
2.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区、项区、胸背部等慎灸。
3.孕妇及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艾灸。
4.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于灸疗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艾灸术三种方法
温和灸
将艾卷燃着一端,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薰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病人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忽远的一种灸法,形如雀啄。本法热感较强,应避免灼伤皮肤。
熨热灸
又称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
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艾灸,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5、在护理中的应用
(1)脾胃虚寒性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内关、足三里。
(2)脾虚型腹泻:灸天枢(隔姜灸)、神阙(隔盐灸)、足三里、肾俞、脾俞。
(3)虚脱、四肢厥逆:灸百会、神阙(隔盐灸)、涌泉
(4)虚寒型痛经: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
(5)虚寒性腰痛:肾区放灸盒
(6)风寒湿痹:局部关节临近穴位
(7)恶心、呕吐、急性腹痛:脐部隔盐灸
(8)未溃破之疖肿处隔蒜灸
6、注意事项: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4)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5)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6)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7)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sx/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