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中考语文模拟训练古诗阅读

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312/8740651.html

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专项训练

古诗阅读

(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通过描写 、 、 等景物,渲染      的环境氛围。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B.诗人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C.颔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气象,充满活力。颈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

D.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泼,即景寓情。

2.诗歌讲究炼字,试分析若将“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改为“栖”,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三)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根据这首叙事诗的内容,梳理主人公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

返乡经历:八十始归——返回家中—   

情感变化:—渴望团聚—   —悲哀流泪

2.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颇见功力,请简要赏析。

                  

(四)

山坡羊·骊山①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②一炬,当时 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①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②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③萦纡:回旋弯曲。

1.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2.作者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试分析其与本曲分别从什么角度表达主旨。

(五)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 ②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以西,旧传说为鹦鹉产地。

1.诗人笔下的鹦鹉具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咏物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仿照示例,根据 两句诗意续写两个电影镜头。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

扬子江头,离亭。

诗人,友人。

镜头一:美好的扬子江头,春光宜人,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镜头二: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

镜头三:            

镜头四:             

(七)

淮村①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②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败垣(yuán):倒塌毁坏了的矮墙。

1.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八)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 句写春夜,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金炉香尽”和“漏声残”表明夜已很深。

B.第二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描写风轻微而带有阵阵的寒意,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C.第三句写诗人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恼人”中的“恼”并非“烦恼”的恼,是贬词褒用,反义正用,其含义类同于“撩”字。

D.第四句“移”“上”两字在动态中有姗姗曼妙之感;“花影”既可见月之皎洁,又可见花影姿态之淡雅。

2.有人认为这首描写春夜清幽美景的诗实质上是一首春夜怀人之作,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九)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此诗是文天祥从元军中逃脱出来,奔向福州(当时宋端宗赵罡在福州即位)时在途中所作。

1.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文天祥此时的艰难处境?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 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    ”点明了季节特征,“”通过描绘日常生活起居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李煜《相见欢》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请比较两首词中的愁情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十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①锦襜(chān)突骑:穿着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衣蔽前为襜,形如围裙。 ②娖(chuò):整理。 ③(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

1.《破阵子》中“天下事”指 ,《鹧鸪天》中“追往事”指     。

2.这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3.这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请选择其中一首简要进行分析。

(十二)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

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1.诗中“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和屈原的《   》,后来泛称文学。“谢家”指,陈正字指宋代诗人陈师道。2.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杜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3.同为论诗,赵翼与元好问的文学主张有何不同?                    

模拟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一)1.幽篁深林明月清幽澄静2.示例: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二)1.C2.“争”字写出早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突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栖”字不能突出乍暖还寒时早莺争相取暖的景象。因此,表达效果上“栖”字不如“争”字好。

(三)1.途中询问出门东看思念亲人希望落空2.这里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突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

(四)1.示例: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2.《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王朝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五)1.①被锁笼中;②羽毛残缺;③能学人言。2.托物言志。诗人以鹦鹉自比,借劝说鹦鹉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在劝自己,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

(六)镜头三:驿亭宴别,酒酣情浓,晚风习习,耳边传来了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的笛声,这笛声正倾诉着彼此的离愁,凄清幽怨。镜头四:天色不知不觉间暗了下来,离别的时间到了。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默默相对,思绪萦绕,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七)1.描写了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深切同情,对入侵敌人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八)1.B2.示例:同意。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感情表达含蓄、曲折而深沉。

(九)1.从“北海游”“回从”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诗人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对南宋的忠心比作磁针石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抒写自己心系南宋、忠贞报国的思想感情和不恢复南宋王朝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十)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丝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滋味不可断绝。

(十一)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锦襜突骑渡江初2.都抒发了一位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3.《破阵子》:全词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人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鹧鸪天》:上片追忆往昔,激越昂扬,下片叹今闲居,悲凉如冰,心伤透骨,前后对比,突出词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词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yy/64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