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入门

北京皮肤病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4325495.html

灸,久火,长时间灼烧。

灸法,借助灸火的药热之力,刺激机体腧穴,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法。《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古称“灸焫”,施灸的原料很多,以艾叶为主。艾,全国各地均有生长,气味芳香,辛温味苦,易燃烧,火力温和,为最佳材料,以蕲州产者佳,为道地药材,称“蕲艾”。《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草护一方人,不必执着于蕲艾,端午时节收割、干燥艾叶,捣制揉搓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细软如棉的艾绒。

一、灸法功效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方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多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之疾,如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记载:“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之疾,如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三)消痈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流止,弗之火调,弗能取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行。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多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瘰疬、瘿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记载:“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故灸可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法种类

(一)艾灸

1.艾炷灸

将艾绒制作成大小不等的圆锥状、米粒状艾柱,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根据艾炷是否接触皮肤,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皮肤有无化脓留瘢,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①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留下瘢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疾病。

②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常用于慢性虚寒性疾患,如哮喘、风寒湿痹等。

(2)间接灸

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常用材料为生姜、大蒜、食盐、附子饼及药物饼等。

制作:将新鲜生姜、大蒜切成大小厚度合适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捣碎做成薄饼。附子和药方则研粉,和面制成大小合适的药饼。

①隔姜灸

主治: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

主治: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③隔盐灸

操作:干燥食盐(清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主治: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④隔附子饼灸

主治: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⑤隔药饼灸

针对个人或一类证候,配置药物制成药饼,需要时,取之施灸。

温和灸

2.艾条灸

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也可在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等药物,则成为药艾条。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1)悬起灸即艾条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的进行施施。因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①温和灸

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固定在一定距离(2~3厘米左右),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②雀啄灸

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麻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③回旋灸

艾条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

要点: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以上方法对一般病症均可使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雀啄灸回旋灸

(2)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棉纸实按在穴位上,使药热之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

实按灸多采用药艾条,常用的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①太乙针灸

制作:人参1份、穿山甲2份、山羊血1份、千年健4份、钻地风3份、肉桂4份、苍术4份、甘草8份、防风2份、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备用。取艾绒25份,药粉4份,制成太乙针。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②雷火针灸

制作:沉香、乳香、羌活、穿山甲各等分研末备用,取艾绒25份,药粉9份,制成雷火针。

主治:闪挫骨痛,寒湿气痛,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温针灸

3.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4.温灸器灸

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置于皮肤腧穴进行施灸。此法简便安全,对于小儿、妇女及畏灸者最为适宜。

智能艾灸(有线)

5.智能艾灸

随着现代科学科技的发展,灸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创新。智能艾灸,通过电子发热烘烤艾绒,使之挥发药效成分,从而达到传统艾灸的效果。智能艾灸,无烟无火,温度自控,安全方便,随时随地,想灸就灸,深受大众欢迎。

智能艾灸(无线)

(二)其他灸法

1.灯火灸

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灸”,也称“神灯照”。

施灸方法:灯芯草麻油浸之,取一根燃着后快速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啪”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一次。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症。

2.天灸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所用药物有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

(1)白芥子灸主治:关节痹痛、口眼歪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2)蒜泥灸主治:咯血、衄血、乳蛾、喉痹等。

(3)斑蝥灸主治:胃痛、关节疼痛、黄疸、疟疾、癣痒等。

(4)其他冬病夏治三伏贴即是天灸。

三、灸法要点

(一)灸法顺序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临床上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

(二)灸法补泻

《黄帝内经》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三)艾灸反应

1.皮肤潮红

艾灸时,由于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

2.灸疱

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或操作不当,温度过高,引起局部出现水泡,属于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3.灸疮

灸疮是化脓灸的特征性表现。期间只要注意适当休养,保持局部清洁,待其自然愈合即可。

4.口渴

艾灸之后出现口渴,属于正常现象。灸后可以喝红糖水或温开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否则影响艾灸的效果。

5.灸感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

四、禁忌与防护

(一)灸法禁忌

1.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不宜瘢痕灸。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空腹、过饱、极度疲劳者应慎灸。

(二)灸法防护

1.掌握热量,防止烫伤。尤其对局部皮肤知觉减退及昏迷患者。

2.做好防护,以防艾火掉下烧伤皮肤或烧坏衣褥。施灸后艾绒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火。

3.艾炷灸容易起疱,应注意观察,如已起疱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过大,消毒后用好真或注射器将疱内液体排出,可用敷料保护,防止感染。

4.灸疗时及灸疗后应注意保暖。结束后不宜马上离开灸疗室,应穿好衣服停留十分钟左右再离开,汗出者应汗止后才离开。灸疗部位4小时内不能接触低于40度以下的冷水,避风寒雨湿,防邪入侵。

针刺入门一针刺入门二刮痧

菜单栏中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yy/68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