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好,吃完就胀,这篇文章教你改善消化
(1)脾的运化失常,则能吃,不能化。饮食不洁,饱餐或饥饿过度,劳倦伤脾,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均可以损伤脾胃,使饮食积滞,壅堵中焦,气机阻塞,致使脾运失健,胃降失常而发病。当然这类病人还有脾虚的其他表现,比如精神容易,疲倦乏力,四肢手脚无力等。
(2)肝的疏泄失常。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而成。如此反复,脾与肝互为因果。有些人在食用肉食以后,消化不良的情况明显加重。这是因为,肝之余气形成胆汁,肝气顺畅,则分泌胆汁正常有序;肝的疏泄失职,则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因此这类患者常有肝区不适,厌油腻,两胁胀痛等表现。
(3)肾阳的温煦失常。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它为脾胃提供“火”的源动力,肾阳充足,则脾胃的功能一般良好。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也就正常。肾阳不足,则胃消化的原动力不足,没有正常的食欲,患者经常有可吃可不吃的感觉,而且自觉胃里发凉。
综上,脾气虚弱是发病的基础,肝气郁滞是发病的条件,而胃失和降则是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诸症的原因。中医药治疗消化功能差,具有标本兼治的优势。下面介绍几张常用的方剂和两种外治法。
1.香砂六君丸它的药物组成是: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功能为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主治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痰等症。是一张可常用的方剂,我也常将它作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方。
2.枳术丸(二味枳术丸)本方药物组成:枳实(炒)、白术(炒)。简单的两味药,可却能健脾消食,行气化湿,用于消化不良。枳术丸是健脾消食的基本方。在临床上,它对老年体弱和小儿的消化不良尤为适宜。用枳术丸配合消导剂治疗消化不良的食积症,对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且痛、呕吐、大便干燥等症状能迅速缓解。也是一张基础方,可广泛加减运用于胃肠疾病。
3.保和丸这张由朱丹溪创的消食剂非常有名,药物组成为: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它是药房常见药,功能是消食,导滞,和胃。主要治疗食积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值得一提的是,体虚无积滞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
4.厚朴温中汤它的药物组成为:厚朴、陈皮、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干姜。它的功效是温中理气,燥湿除满。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脾胃着寒停食。
5.艾灸
患者选择仰卧位或俯卧位,选天枢、关元、脾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手持调控点燃的艾条,在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3厘米左右高度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分钟加强热敏化,循经往返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如果没有专业医师做治疗,患者也可以自行在家用艾灸(谨防烫伤),作为内服中药的补充。6.穴位敷贴
中医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穴位敷贴法属中药外治法,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将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的药物贴敷于体表局部或穴位,通过发挥经络穴位效应,作用于人体。当然,临床上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和经验不同,肯定有自己偏好的治疗方法,只要是行之有效的,都可以借鉴学习,加以运用。另外,有胃肠疾患的患者,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也必须小心谨慎,毕竟药物治疗在胃肠康复中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去爱惜。我们提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消化功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餐方法;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饮食方面: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低脂肪饮食,宜摄入含蛋白质或钙质较多的食物,如乳类、乳制品、瘦肉类、鱼虾、鸡蛋黄、咸鸡蛋、松花蛋、豆类等。忌烟戒酒。少食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土豆、红薯和酸性食物。
赖敏莲
中医内科中医妇科消化内科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师承江西名中医项凤梅博士,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脾胃肝胆科和妇科方面传承了纯正中医的学术思想。擅长治疗咳嗽,胃炎,胃溃疡,腹泻,消化不良,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虚劳、失眠等症。
平时喜欢阅读中医古籍和各名家用药经验,在字里行间体会中医的智慧,博采众方,回馈患者!
想要获取消化不良的更多信息,点击此处立即咨询赖敏莲医生
或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yy/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