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百瓣聚合

“蒜”字释源

蒜,从“艹”从“祘”。“祘”与“筭”、“算”是古今字。

“祘”在上古时候使用,后来渐渐被“筭”和“算”代替。

三者上古音同。声符是算,韵在元部,拟音slo?ns。

它们的关系是:

《说文》:“筭,长六寸,所以计历数者。”

筭,即算筹,是古代一种很广泛的计算工具,常用来计数与演算。

从春秋战国到元代末期,算筹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后来演变成算盘。

算筹一般是由竹子或木材做成的小木棍。

算筹的数字示例。

用小木棍摆成数字,可以加减乘除和开平方等。

汉字里的“一二三四”源于算筹的摆放,而有学者证明伏羲八卦也与算筹有关。

筭的小篆为或,会意。

中间的“王”或“工”由小木棍摆成,指用手拨弄算筹的样子。

战国·《道德经》:“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意即:真正擅长驾车的人,是不会留下车辙的;真正擅长说话的人,是不会留下把柄的;真正擅长计数的人,是不需要用算筹的。

西汉·枚乘《七发》:“孟子执筹而筭之,万不失一。”意喻孟子算术极好。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筭为算之器,算为筭之用。”

“筭”是计算的工具,而“算”是计算的具体方式。

而“祘”,《说文》:“明视以算之,从二示,读若算。”

清·《经传小学》:“按古祘字二横三纵,所以算也,倍之而无不悉矣。”

祘,象形,由两个“示”组成,而“示”的甲骨文,是算筹摆弄出二横三纵的样子。

先秦·《逸周书》:“士分民之祘。均分以祘之也。”将东西计算好,均分给百姓。这里的“祘”就是计算的意思。

而“蒜”,鳞茎多瓣,就像一个可以分瓣计算的聚合的算筹,故名。

陆宗达、王宁在《训诂与训诂学》中说:“名物是有来源的,在给一个专名定名时,完全没有根据、没有意图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为一物定名时,一定与对这一事物的观察、认识有联系,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源可寻。”

而人类在给新事物定名时,常用到的就是类比联想法。

类比联想法简介

在上一篇《葱——叶直中空》中我们有谈到:

由已知求未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在为新事物命名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将自己熟悉的旧事物与新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联想。

虽然我们把客观事物分为“植物”、“动物”、“器物”等各种类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相似的特征,在命名取象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类别。

如“玫瑰花”,其花多为红色,名源于一种红色的玫瑰玉石;

如“荼蘼”,花白色而微黄,名源于一种淡黄色的酒——酴釄。

人们在给植物命名时,类比最多的是动物和器物,举例如下:

以动物类比命名的植物

蓝蝴蝶(Clerodendrumugandense)马鞭草科赪桐属

典型的花的拟态。

蝶与花的协同进化:花的雄蕊细长上扬,花粉易被蝴蝶触碰而带走。

荒木田守武的俳句:蝴蝶翩翩舞,落花疑返枝。

杜鹃花(Rhododendronsimsii)杜鹃花科杜鹃花属

杜鹃花四月盛开,恰是杜鹃鸟鸣啼之时,且杜鹃鸟彻夜不停鸣啼,其口腔上皮和舌部又都为红色,古人误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古人认为红色杜鹃花(俗名“映山红”)是杜鹃啼血所致。

鸢尾(Irisspp)鸢尾科鸢尾属

《诗·大雅·旱麓》:“鸢飞于天,鱼跃于渊。”

鸢本是鹰科的一种鸟,此花花瓣像鸢的尾巴,故名。

拉丁属名Iris意指彩虹,因其花有红,橙,紫,蓝,白,黑各色。

古法语拼法为fleur-de-luce,意即“光之花”。

虾子花(Woodfordiafruticosa)千屈菜科虾子花属

花萼筒状,红色,雄蕊伸出。整个花形似小虾。

以器物类比命名的植物

荼蘼(Rubusrosifoliusvar.coronarius)蔷薇科悬钩子属

明·王象晋《群芳谱》:“本名荼蘼,一种色黄似酒,故加‘酉’字。说此花本白色,但有开黄色花极似酒的,故以"酴醾"命名。

荼蘼是重瓣变种,黄色的花心。

暮春时开花,苏轼诗:“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蕴含感时伤逝的寓意。花语:末路的美。

法·瓦莱里《水仙辞》:“你终于闪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重楼(Parischinensis)百合科重楼属

下面一层轮生叶,上面一层绿色的花被片,如双重楼阁。

水晶兰(Monotropauniflora)水晶兰科水晶兰属

腐生植物,全株无叶绿素。

全株晶莹洁白,若水晶状的烟斗。

磨盘草(Abutilonindicum)锦葵科苘麻属

蒴果圆形似磨盘。

相对来说,现今的植物名称是容易考释的,而古植物名称的本义比较隐晦,需要还本溯源,利用一系列的材料和方法,根据音韵、字形、义素、演变轨迹、地理环境和主观心理等方面,才能考据出来。尽管如此,很多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已湮没于历史长河,部分古植物名称的渊源难以追寻。

“蒜”就是源于古人观察到蒜的鳞茎由多瓣合成,类比联想到常见的算筹而得名。

小蒜(Alliummacrostemon)百合科葱属

属名Allium是蒜的拉丁语,疑all在拉丁语中有“多个聚合”之意,即鳞茎多瓣而聚合(all在英文中是“全体的”的意思,英语中很多词根源于拉丁语)。

而同属植物洋葱,英文onion,词根是one,指多个鳞片聚合成一个鳞茎。

又如科名百合科,百合,名源于其鳞茎由百瓣肉质鳞片聚合而成。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故名。其根如大蒜,其味如山薯,故俗称为蒜脑薯。”

总之,蒜最明显的特征是它鳞茎多瓣而聚合。

小蒜是中国特产。瓣数比大蒜少,类似于薤头。

战国·《大戴礼记·夏小正》:“纳卵蒜。”百姓上交小蒜给朝廷。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蒜,卵蒜也。俗谓之小蒜。”“卵”指其鳞茎圆形。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小蒜最初由山蒜栽培选育而来。

大蒜(Alliumsativum)百合科葱属

种加词sativum:栽培的。指现今风靡全球的大蒜是栽培品种。

大蒜,原产亚洲西部或欧洲,最早在地中海地区栽植,西汉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

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呼》:“葫:大蒜也,张骞使大宛所得之,食之损人目。”

南宋·罗愿《尔雅翼》:“大蒜为葫,小蒜为蒜。”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

中国是小蒜的起源中心,因胡蒜的引入,才有了大蒜、小蒜的说法。

注意:“蒜”的名称源于小蒜,因为“蒜”至少在商朝已有记录,而大蒜是在西汉时才由西域引入。

顺便介绍下葱属另两种植物:

韭菜(Alliumtuberosum)百合科葱属

种加词tuberosum:块茎状的。指其鳞茎簇生,近圆柱状。

象形。“一”是地面,像韭菜长在地面上的形状。

《说文》:“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韭”音源于“久”,是因为古人认为其常绿、生命力强、生长迅速等特点。

关于韭菜能壮阳等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古籍中有“益阳”的记载,但跟壮阳无关,牵强附会,就跟“以形补形”一样无趣。

薤(Alliumchinense)百合科葱属

种加词chinense:中国的。指薤原产中国。

薤,名源于“韭”,左边的“歹”是“餐”的简化。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薤····叶状似韭。”

乐府诗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古代著名的挽歌,用薤上易干枯的露水来比喻人逝去不复返。

薤的根茎称藠头。

明·张自烈《正字通》:“藠,俗呼薤曰藠子,以薤根白如藠也。”

像“皛”、“森”、“焱”这类字被称为重体字,义源于单体,加一个程度副词。如“皛”可以理解为“很白”的意思。本义是:皎洁,明亮。

疑“藠”音源于“皎”,白色之意。

葱属的分类地位

百合科和石蒜科都隶属于百合目,亲缘关系很近,种都具有鳞茎、根状茎或块茎。

上文提及“百合”名源于“众瓣合成”,而“石蒜”是鳞茎似蒜头,生境有在山间石边,故名。

而蒜是葱属植物,各分类系统中葱属的地位很不相同:

以“蒜”命名的植物

蒜的鳞茎形状与辛辣气味是其最显著的两大特征,以此衍生出其它“蒜名”植物。

名源于“与蒜的鳞茎相似”

石蒜(Lycorisradiata)石蒜科石蒜属

属名Lycoris:罗马的女演员,种加词radiata:放射状的。都是指花的形态。

花丝放射状,伞形花序,单花绕花葶一圈,若翩翩起舞的女士。

明·周应宾《普陀山志》:“(石蒜)根似蒜,一茎数葩,状如龙爪而小。”

在佛教中,石蒜有诸多神秘之处,其实只是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和生态习性而已。

有称“曼珠沙华”,梵语Ma?jusaka的音译。

又称“彼岸花”,其先花后叶,冬季常绿,夏天叶落休眠,有“彼岸花,花叶永不相见”的说法。实际上这类植物很多。

黄花石蒜(Lycorisaurea)

种加词aurea:金黄色的。

又名忽地笑:花葶抽出、花开放都在在短时间内完成,予人突兀之感。

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兰科独蒜兰属

又名“蒜果七”,指其假鳞茎与蒜的鳞茎相似。

羊耳蒜(Lipariscampylostalix)兰科羊耳蒜属

假鳞茎卵形,贮存养分和水分。

附生兰类的假鳞茎。

鳞茎是肥厚多肉的变态叶互相重叠而成,主要是储存营养物质和水分。

假鳞茎是兰科植物的变态茎,但不是因鳞叶而形成的鳞茎,故称假鳞茎,主要功能也是储存养分。

附生兰类的一般都有假鳞茎,但唯独对“独蒜兰”和“羊耳蒜”的假鳞茎类比“蒜”的鳞茎,这跟当时命名人的心理、知识背景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有一定主观性和偶然性。

名源于“与蒜的辛辣气味相似”

蒜香藤(Mansoaalliacea)紫葳科蒜香藤属

花、叶在揉碎之后,有浓烈的大蒜气味,故名。

茴茴蒜(Ranunculuschinensis)毛茛科毛茛属

明·张自烈《正字通》:“回回,国名,西域大食国种也。”其味辛辣如蒜,故名。

大蒜芥(Sisymbriumaltissimum)十字花科大蒜芥属

跟上一篇中的葱芥一样,植株具有辛辣味。

葱、蒜、芥都是古时的辛菜。

西汉·史游《急就篇》:“芸蒜荠芥茱萸香。”

晋《续博物志》:“食芥堕泪。”

事实上,十字花科因含有芥酸,普遍具有辛辣味,如芥末。

“芥”字本源于其辛辣气味大。芥字篇详述。

蒜味香科科(Teucriumscordium)唇形科香科科属

顾名思义...

还有石蒜科的鸢尾蒜(Ixioliriontataricum)和雅蒜(Narcissustazettavar.chinensis)(水仙的俗称)名源于“与蒜的鳞茎相似”,以及蒜树(Afrostyraxkamerunensis)(花瓣有蒜味)等,不再一一赘述。

蒜文化浅论

关于文化前面已经讨论很多,这里再补充下。

蒜与葱一样,是重要的香辛蔬菜,可以做调味品,又可药用,也是典型的“药食同源”。

蒜,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都是去除肉类腥味,增加食欲的绝佳调料。

生吃的蒜很辛辣,但煮熟的蒜有一股香味(因主要辣素“硫化丙烯”加热分解)。

东汉·许慎《说文》:“蒜,荤菜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引《说文》:“蒜,菜之美者。”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蒜》:“蒜宜良软地。白软地蒜甜美而科大。”蒜宜种在疏松多孔的腐殖质土壤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俗人作齑以啖…此物煮羹为馔中之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春食苗,夏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蒜全株利用价值都很大,且不同时节采集不同部位,北方人无蒜不欢。

因含“蒜素”,蒜被称为“土中生长的青霉素”,在战争中用大蒜来消毒。

在中国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蒜有“健胃消食、杀菌消毒”的等多种功效。

唐·苏敬《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蒜由百瓣聚合(有一个品种“百子蒜”),民间寓意“多子多福”。

注:所有图片均源于网络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25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