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的9种艾灸方法
虽然艾灸简单易学,操作方便,但是其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不同的灸法就有不同的作用,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9种简单实用可以在家自行操作的艾灸方法。
1.温和灸,温柔驱寒
点燃艾条,放于施灸部位之上,距皮肤2~3厘米,起初可以较接近皮肤,等到患者感觉太热时,在适当提高些,并固定在应灸之处,不要移动。灸时患者自觉有股温热暖流,直达肌肤深部,有温热舒适感觉。施灸时,温热要保持均匀,不要时冷时热,更不要因过热而使患者皮肤灼热致痛。灸治时间每次15~30分钟,对痛症有镇静作用。
2.回旋灸,赶走风湿痛
点燃灸条,对着施灸部位,调节好距离以后,使艾火沿着皮肤表面往复回旋移动,在较大范围内给患者一种舒适温和的刺激。每次灸治时间的长短,可视需要而定。此法适用于风湿痛、神经痛、神经麻痹等症。
3.雀啄灸,急性病痛就选它
点燃艾条,对着施灸部位,使之接近皮肤,待有温热感后,在提高,一起一落,往返动作,如鸟啄食。灸治时间短一些,一般5~10分钟,此法有兴奋作用。雀啄灸的热感要强于其他悬灸法,所以适用于急症和比较顽的病症。
4.化脓直接灸,驱寒祛湿最直接
化脓直接灸是由施灸后局部化脓而得名,又叫瘢痕灸、打脓灸。据文字记载,化脓灸直接灸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而且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待艾火燃至底部,可用镊子压熄在另换艾炷,当艾炷燃着时不要用口吹艾,以免冷热不均,而应保持火力。换艾炷时,用消毒棉签轻轻将艾灰扫干净,但注意切记强力抹扫,以免破损皮肤。灸至预定壮数后,用消毒纱布盖好,然后用胶布封紧,以防感染。通常灸后局部起一小水疱,在3~5天后灸处开始化脓,约12天后结痂,痂脱落后留有瘢痕,故此法又称为瘢痕灸,多用于背部四肢穴位,禁用于面部。
5.非化脓灸,避免留瘢痕
灸时在施灸部位皮肤涂少许油膏,然后将艾炷直接放于穴位之上,用火点燃艾柱顶端直到患者有灼热感。至患者不能忍受时,压灭或以镊子除去艾炷。灸完之后用油剂涂抹保护皮肤。这种灸法,由于灸后不引起化脓,所以称为非化脓直接灸。凡宜用灸法治疗的疾病,都可以使用这种灸法,灸治部位除禁灸外都可以。
6.隔姜灸,让温暖透进骨子里
隔姜灸就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把生姜切成0.3~0.5厘米厚的薄片,贴在穴位上,然后把艾炷置于姜片上燃烧,每次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潮红为度。本法多用于虚寒病症,如胃寒呕吐、中寒腹痛、虚寒泄泻、风寒湿痹等症。
7.隔蒜灸,治疗痈疽最有效将约0.5厘米厚的蒜片铺在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施灸。有散结拔毒作用。灸时将艾炷置于疮头上施灸,如阴疮漫肿无头者,则先用湿纸覆于疮上,则其先干处施灸。
8.隔盐灸,温中散寒止痛止泻
隔盐灸,是一种传统的艾灸疗法,已有一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在挤中央凹陷或反突出者,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肚挤旁四周,再用盐放入面圈内施灸。此法在临床上用于中风脱证,有回阳复脉之功;亦可用于脾虚泄泻、中寒腹痛,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作用。
9.隔附子饼灸,最补阳气
隔附子饼灸是一种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附子而施灸的一种灸法。隔附子饼灸时,取生附子末,用水或者酒调匀搓成饼,覆盖于患处,并置艾炷于附子饼上施灸,以灸至微热为度。注意不要使患者感觉太痛,只要施灸后皮肤微呈红色即可。此法用于气血俱虚或者溃疡久不收口等阳气不足之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