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学会夏至灸,与初毒日说再见

白癜风注意 http://m.39.net/pf/a_6739262.html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明日夏至,今年的夏至时间为:年6月21日18:07:12。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而唐朝的孙思邈也提倡这个时节“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周易》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当夏至与“九毒日”的初毒日偶遇,(↓↓↓何为九毒日点这里)除了饮食上调养外,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艾灸,而夏至灸,在夏至时节更是备受推崇。

何为夏至灸

节气灸在八正节气艾灸为最好,八正节分别是四立、两分、两至。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冬至尤为重要。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气候炎热,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开,选择此时在穴位上施灸,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此时艾灸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适合虚劳症、虚寒性体质、亚健康人群等。

《黄帝内经》就曾说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中“春夏养阳”正是“冬病夏治”的依据。这里的“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慢性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泄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及女性胃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

夏至灸有何保健作用

扶正祛邪: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

培补脾胃: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夏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助阳散寒: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而夏至节气艾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夏至灸禁忌

夏至灸虽好,但仍有其禁忌。

1、临时情况的禁忌

不宜在风雨雷电、奇寒盛暑、极度疲劳、情绪不安、大汗淋漓、妇女经期之际施灸。

2、病症方面的禁忌

如有些传染病、高热(体温超过38.5℃)、昏迷、抽风期间、感染性疾病、疾病的急性期,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液质之垂危状态,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不宜施灸。

3、部位禁忌

凡颜面部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妨碍美观。关节部位禁用瘢痕灸,以防化脓溃烂、不易愈合。此外,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妊娠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私密部位均不宜施灸。

居家夏至灸操作指南

点燃艾条,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1寸左右,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避免烫伤),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主穴每穴灸15分钟,配穴每穴灸5分钟。于夏至前3天(6月18日—6月20日),夏至当天(6月21日),夏至后三天(6月22日—6月24日)每日1次,每次约一小时。

艾灸也可以更简单,用艾黄金,点燃直接贴于穴位即可,方便快捷。

夏至灸穴位解析

1.足三里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意思就是三十岁以后可灸足三里穴.气血不能上攻头,不头晕。三十岁以后需要经常灸足三里可以延年益寿。

2.神阕穴、气海穴、关元灸

部位: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

作用:培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套夏至养生操,大家可以多管齐下,为健康加油。

《夏至养生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59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