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梁衡,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等。
二、字音词义
告诫jiè:警告劝诫。
推搡sǎng:推来推去。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驰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
寒噤jìn:寒战。
迂回yū:1.回旋,环绕。2.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主题概述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特点体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坚韧刚强的精神。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分述自己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过。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
第二部分(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礼赞黄河精神。
五、鉴赏品读
1.第2段开头引用别人的告诫,有什么作用?
引用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之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雨季时涛声震天、河面澎湃的凶象。
3.品析“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眼,心还在不住地跳”。
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照应上文的“最危险”,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5.第4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之情。
6.品析“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7.“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想较,奋力抗争。”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8.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第一次在雨季观看壶口瀑布,课文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第二次在枯水季节观看壶口瀑布,课文详细描写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和水的多样形态。
作者在第2~4段主要写壶口瀑布的水,在第5段主要写“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被黄河水冲击、塑造,从侧面反映出黄河水柔中带刚、坚忍不拔的品质。进而作者借水喻人,赋予水以“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等人的感情。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
第二题
作者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写出了壶口瀑布不同的特征:
①第3段主要写河水在上游的特点。先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这便是‘壶口’”写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然后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等语句,从上游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等方面,表现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从当地人对壶口瀑布的描述从侧面烘托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②第4段从水流角度观察,主要写河水在龙槽壶口的“凝重、猛烈”的特点。如“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表现了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
③第5段从石头角度观察眼前河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作者用“凿”“旋”“切”等动词和生动的比喻,逼真地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水流之大和力量之大,以此突出河水“坚忍不拔”的特点。
第三题
第2段作者第一次在雨季观看壶口瀑布后,写道“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感到“可怕”“惊慌”,结果“匆匆逃离”。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做铺垫,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悬念。
第3段从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及听当地人说黑猪掉进深沟的事,作者的感受是“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和丰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水势浩大凶险的形象,突出壶口瀑布水流的迅猛。
第4段写壶口瀑布“凝重、猛烈”的特点,作者感到壶口瀑布“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壶口瀑布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第6段作者在段首直抒“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感受,目的是借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四题
课文第3、4段运用了许多准确传神的动词,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及汹涌奔腾的气势。
第3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中,“涌”“挤”“撞”“推推搡搡”“撞”等动词的运用,使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呼之欲出。“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句中的“驰骋”一词,既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又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中,动词“跌”“闹”“挤”等把壶口瀑布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写活了。
第4段:“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两句中,“冲”“跌”“抖落”等动词的运用,写出了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画面,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中,“觅”“淌”“夹”“打旋”等动词,写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活力。
第五题
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字音词义
棱léng角:1.棱和角。2.比喻显露出来的锋芒。
骤zhòu然:突然,忽然。
虔qián诚: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恭顺:恭敬顺从。
蠕rú动:像蚯蚓爬行那样运动。
凄凉:1.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2.凄惨。
懈xiè怠:松懈懒惰。
敦dūn实:粗短而结实
消长zhǎng:减少或增长。
衰竭jié:衰弱至极。
漫溢yì:水过满,向外流。
安营扎寨:旧指军队到一个地方,须在野外扎帐篷设栅栏为营。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
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
接踵zhǒng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五、鉴赏品读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