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艾灸馆加盟哪家好艾灸人不能不知道的知
正规艾灸馆加盟哪家好?艾灸人不能不知道的知识!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疗法,是将中药艾叶通过晾干、鞣制、去除杂质等工序后制成艾绒,然后将艾绒制成艾炷或者艾条等艾灸用具。
在做艾灸的时候,将艾绒点着,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灸人体的特定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艾灸历史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
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陕西蓝田人在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在古人历朝历代的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黄帝虾蟆经》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艾灸分类
艾灸分类并不是固定不变,从不同的角度看艾灸可做不同分类。
最普通的艾条灸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结合其他工具艾灸有温针灸和电子艾条灸。
温针灸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
从是否会产生瘢痕来划分可分为瘢痕灸、无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无瘢痕灸以灸后皮肤不起泡为度,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所以称作无瘢痕灸。
从隔不同物质来看又能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艾灸作用
通常来说,艾灸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七大作用。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
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
“...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5、拔毒泄热
灸法治疗痈疽,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命门、关元、气海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7、延年益寿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艾灸为什么会起作用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
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不同医师有不同见解,但现阶段中医界普遍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
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
如冬病夏治,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
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
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
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