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南大新传参加研究生复试是一种怎样
3月16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复试在鼓楼校区费彝民楼举行。
你想知道——南大新传研究生复试现场什么样?面试环节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笔试过程中感到最崩溃的是什么?考完了,心中有什么想说的话?还有——为什么会选择南大新传?
让我们回到复试现场,听听他们怎么说~
作为志愿者的曹同学在这次复试过程中主要负责专硕考生的考试现场的引导和维持秩序的工作。据他介绍,这次的复试分为两场,上午时间为面试环节;下午为学硕和专硕两场笔试,都为三小时。候考室
费彝民楼教室十分安静,即将参加复试面试的40位专硕考生坐得很整齐。气氛有些紧张,几个临场认识的同学在小声交流着些什么,大部分考生都拿着自己的简历或者英文自我介绍在背诵。曹同学负责在门口喊名字,通知考生到外面准备。每次引进去一位同学,他一般都会提醒一句:“自信,放轻松,声音大点儿。”虽然面试考场外为候考考生准备了三个凳子,但被叫到名字走出来的考生基本都站着,显得有些坐立不安。“大家似乎很看重这次面试的表现”,曹回忆道,“记得一个男生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走路都带风的那种。”“大部分考生在面试出来后都一脸严肃……可能是今年的问题比较难,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紧张,回答得也不是很好。一小部分出来后还跟我聊两句,大部分都直接走了,可能忘了是谁把他们引进门儿的吧。”说到这儿,他有些无奈。
面试考场内面试分学硕和专硕两场,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英语自我介绍+英语问答+专业问答。每位考生总共有六分钟的回答时间,剩余一分钟时会有响铃提醒。据考生反映,今年的题目更强调对专业性的考察。专业问答环节题目难度一般比较大,比如“广告会消亡吗?”、“报纸和电视的营业额跟去年相比是下跌还是上升?幅度是多少?”种种问题,确实难住了部分考生。参加复试的王同学因为本科有财经背景,在面试时被问到了这样一道题:昨天你印象最深刻的财经新闻是什么?“可是最近我真的没看什么财经新闻啊,就说不知道。然后又被问历年3月15日印象最深刻的财经新闻……没有回答上来。”另一位参加面试的李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由于本科阶段专业方向为编辑出版,老师在面试时问了很多本科阶段的知识,大部分是大一大二学的,“自己准备得还是不够充分。”范同学则被问到关于“近半年内有哪些新的传播技术”的问题,她讲到了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然后老师沿着问题一直追问下去,“觉得内心有点崩溃”。虽然面试题目难度较大,但对于考生来说,或许不仅是专业能力的评估,也是学术诚信的考验。面试过程中不乏一些惨痛的教训,部分考生出现了以往老生常谈的“自己挖坑自己跳”的问题。比如有人说喜欢摄影,老师就问喜欢什么作品,考生思索许久,回答《父亲》。
“你说的……是那幅油画吗?”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面试之前尤为重要,对于简历和自我介绍中提到的任何部分都要有所准备,刘同学总结道:“考前我把简历上所有可能被挖坑的地方都好好研究了一遍。比如以前修过西方哲学史,虽然只是随便修修的,但来面试之前我还特地把以前的笔记翻出来过了一遍。”当然,新传老师的风采也给许多考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同学:
胡老师一出场我就被镇住了,超像要出大招,吓了一跳。个人感觉回答的还行,应该是答到点上了。然而还是被胡老师气场震到。一句话,全程siri附体。常同学:面试过程懵懵地就结束了,进了面试教室看到对面坐了一排只在教科书上见过名字的“大神”,不淡定了。还有就是,英语口语老师真的很美,人很nice~尴尬的是其中有一个问题我没听清楚,一个考友戏称“完了,感觉自己可以回家种田了。”
刘同学和李同学负责面试现场的拍摄,他们在现场目睹了考生们的各种糗事。刘同学谈到面试的情景,不经意地就笑起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吧,从摄像机前走到摄像机后,但我一如既往地紧张。提前半小时去架好了机器,迎来老师一脸亲切地笑,“今天你拍啊。”“哈哈,今天来回看青春。”
刘同学感慨,去年今日,忐忑此时。也许今日此时的一个简单场景,那时却满溢着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
“面试进行中,每次五分钟滴铃的时候,看着语速加快或是支支吾吾的考生,自己的思绪都会跟着起伏,时而埋头思索老师的问题,时而抬头替学妹捏紧了我自己手心的汗。记得中间有好几个考生都在滴铃后,思路切断,不知所云,我踮着脚出来和耐心又细心的曹同学商量,提前告诉考生时长六分钟,五分钟会滴铃提醒。因为相似的经历和心境,所以学长学姐希望可以在每一个小心翼翼的细节中尽力护你周全。来不及回想自己去年今日自己是怎么全程颤音颠过面试的,学弟学妹们就井然有序地走进和走出了我的取景框。”
最后呢,淘气的刘同学还希望通过公号表达一点祝福:学弟学妹你们好,你们的糗事,哦不,是青春,在南大新传这里,它们未完待续,等待着你们来续!
笔试考场外下午笔试分为学硕和专硕两场,学硕考试时间为下午两点至五点,专硕为三点至六点。四点左右,考场外就陆陆续续地有考生走出考场。相较于上午的面试来说,下午笔试环节总体来说难度适中,“也就是初试当中的基础知识,考完了好轻松!”范同学说道。也有同学在考试之后生发了许多感慨。在初试中发挥优异的刘同学走出考场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由于准备时间很少,比较绝望,看以前的题目什么都不会,内心很煎熬。”她坦言自己在考试之前那两天晚上紧张得睡不着,每天睡不到四个小时,“我都没有想到自己是个这么脆弱的人。”考试的时候,她没有想太多,一直写到了最后一刻,“如果说有什么建议吧,不要放弃,考到最后一秒就行了。”对于坚持和恒心的深刻体会也许是很多考生共同的心理状态。笔试的结束意味着复试画上了句号,但对丁同学来说却是别样的滋味。由于复习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在正式报名后,她几乎用尽了所有力气去看书。在初试时,因为翻页不小心落了一页半,导致后面的时间非常紧张,“考完整个人很低落,觉得考得不是很好。”但结果却出乎了她的意料,事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回首:漫漫考研路对于李同学来说,南大新传是一个经历了徘徊踟蹰之后的选择。一开始想报考古代文学专业,但发现自己储备太少,便转向编辑出版学,又因为兴趣原因改为新闻学专硕,差不多四月底才真正确定下来。对于新闻史的兴趣让李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中国新闻史还存在更大的挖掘空间。“历史的书写方式不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些”,相较于编年式的简单记录,她更希望有更多的细节、更加丰满的叙述方式。在准备考研之前,李同学只在网络上与学长学姐有过交流,感觉很暖心。之前也跟胡老师在微博上有过互动,“胡老师人很热情,有问必答,今后期待能加入读书会。”由于今年保研比例增大,考研难度明显上升,对于考研党来说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攀登。张同学自从去年暑假决定考研以来,半年时间没发过一条朋友圈。她在回忆那段备考的日子时仍然有些激动:“最紧张的时候,睡前各种辗转反侧,胡思乱想啊,在自我安慰和自我否定之间快速切换,类似于‘说不定会有奇迹啊!’马上又想算了,洗洗睡吧,不可能的,然后就真的睡着了……”考前那几天,丁同学一个人住在学校对面的君临国际酒店,独自度过的那些白天和黑夜在她的回忆里几乎都与看书复习有关。“有时候真的看不下去了,站在窗口看对面的南大,想想自己之前的坚持——真的就只能坚持,所以就这样过来了。”坚持到底太重要,不到最后一分钟不放弃不松懈,这是这次考研给她最大的感受。选择她,因为这里真的美好刘同学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所以选择南大似乎是一种必然。“南大有学术男神,感觉特别有魅力。我有个朋友就在读书会,虽然她只是大专的学生,但胡老师对她仍旧很关心,没有任何偏见。”慢慢地,心里就觉得向往。有些选择是慢慢的浸染,而有些或许只是一面之缘。“去年清明节来过一次南大,在楼下看到公告栏里有学者讲座等一些学术活动,那时我觉得在我的平台上根本接触不到这些,我想要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考过来。”王同学回忆自己第一次来南大新传的经历,在择校的过程中,她也考虑过厦大和浙大,但因为专业兴趣方向不对路,还是选择了南大。“出题很灵活,自由发挥空间比较大,而且之前看老师们的资料,觉得老师们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方向,没有那么又红又专,很对自己的胃口。”有时,选择或许是一件连自己也无法清楚的事情。对常同学来说,“选择南大,是一种执念。虽然没去过南京,没有走进南大,就是有种‘谜之信念’——我要进南大。”来到南大新传,丁同学则用了一个词形容自己对她的印象:干净。“今天真正走进费楼,看到老师和学长们忙前忙后,看到认真专业的老师,看到干净整洁的教室,看到楼道那些活动的照片和记录,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就觉得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机会。因为这里真的很美好。”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场复试或许意味着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转折点。选择南大新传并为之奋斗过一段昏天黑地的日子,至少有这么一截时光被镌刻在鼓楼校区的梧桐树上,变成一片斑斓的叶子。无论结果如何,这段记忆带来的体验是珍贵而独特的,寥寥数语难以尽数分享,且作纪念吧。采访/许一凡唐诗语彭楠楠
文字/唐诗语
编辑/唐诗语南大新传编辑部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