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艾灸手法中的通补泄法

----------Q:艾灸不只是找好穴位就可以了,艾灸的手法也很重要,可补可泻。艾灸的手法有虚泻之分: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灵枢·背腧》:“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

如何理解艾灸中的补泻通手法呢?

A:相信不少人都有这个疑问。今天就以文字的形式,掰开揉碎了来说一说“通补写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11艾灸手法中的通法艾灸调养手法有补法、泻法、通法。补法是偏于以温和舒适的火候长时间的去刺激穴位,泻法是偏于以瞬间灼痛的火候去强刺激穴位。通过补泻手法的操作,使人体的寒热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如果我们站在“疏通”的角度看待艾灸手法,可以说没有补泻之说,而是在疏通时对于火候的把控程度不同。补、泻手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补法并非一味地只补,而是以补为主,以泻为辅。泻法也是如此,以泻为主,以补为辅。有些人体质并没有明显的寒热现象,只是局部有气机壅滞不通而产生疼痛,这时就可以通过补泻相结合的适量刺激,来疏通经络中病灶处的壅滞气机。这就是艾灸手法中的通法,其不以补泻寒热为目的,而是以刺激宣发经络中病灶处的壅滞气机为目的的一种手法。例如面对身体局部气机有壅滞的被灸对象时,运用回旋、悬定技法温行气血,然后再用雀啄压气法激发经气,这就是对穴位病灶处进行补泻相结合的适量刺激,达到疏通壅滞气机的目的。此外,“平”即“均等”,结合上面的分析,再来理解“平补平泻谓之通”是不是就不懵了。22艾灸手法中的补法

补法适应症:此法多用调理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艾条灸补法——艾条点燃艾条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缓慢地燃烧,像温和灸法样施灸,使火力缓缓透人深层,灸治完毕后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开艾条,使真气聚而不散。

回旋灸(补法):此法也叫回旋开穴法。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厘米处,左右移动,往返回旋,顺时针画圈,紧灸慢移,从原点往外慢慢扩大画圆,然后再往回慢慢缩小到原点。顺时针八圈,逆时针八圈,之后用手按压穴位,用意识把热气往里面按。感觉被灸处温暖,舒服。

悬定灸(补法):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厘米处,定住不动,感觉被灸处温暖,舒服,不至于烫。

寒性体质补法三穴:大椎、太溪、太冲,按顺序各15分钟,连灸10天,效果明显。

31艾灸手法中的泄法泻法适应症: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可用于调理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艾条灸泻法——点燃艾条后,用嘴不断吹旺艾火,像温和灸法样施灸(或像雀啄灸法样施灸),火力较猛,啄时被灸处感觉烫即移开艾条,等恢复不烫后,再啄下一次。操作要领感觉到烫,但是灸完却又不会起泡,艾条燃烧速度快,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移开艾条即是。

雀啄灸(泻法):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一远一近。

热性体质泻火三穴:少泽、合谷、足窍阴,按顺序每穴3-5分钟,用雀啄灸,出汗为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概念上理解了之后,希望大家在实际艾灸过程中,多用心去体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5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