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深层解析
《论语·为政篇》是《论语》的第十部分,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共)之。”
孔子说:“施政要以道德教化为先,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自居其位,但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转。”原文中的“共”是通假字,正确的写法是“拱”。
这里的“北辰”是北极星的意思,和“北斗七星”不是一回事。北极星是一颗星的名字,北斗星是七颗星组成的,因组成形状像个斗而得名也称“北斗七星”。北极星的作用就是可以很精确地指出正北方向,而北斗星的作用就是帮助寻找北极星。
孔子在这句话里重点强调“德”及其作用,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德”是社会的人伦道德。这句话的两层意思是:作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德。
唐玄宗,先不说他后来怎么样。单说开元年间,唐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强大的帝国。唐玄宗执政初期,实行轻徭薄赋,唯才是举的政策,给百姓以实惠,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他自己却能垂拱而治。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
再反观唐朝的近亲——隋朝。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虽然做都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民力征发过度、贻误农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即使他初衷是好的,但也谈不上孔子在这里讲的“德”。
孔子当时“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后来的儒家长期信奉,并不断加以发展,最终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伦理传统,影响中国历史,中国舆论千年之久。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想端正。”
“思无邪”是对《诗经》最简练的概括。有人会奇怪,《诗经》里有大量描写男欢女爱和怨妇思夫的诗,怎么还能说思想端正呢?其实这种想法是宋朝理学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开放,所以孔子在整理诗经后,评价《诗经》“思无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以政令来引导,以刑罚来规范,这样人民会免于法律的处罚,但没有羞耻感;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教来规范,则人民不仅有羞耻感,而且心悦诚服。”
孔子这段的核心是:刑法不如礼教;这与后来战国大行其道的法家形成鲜明对比,有一句话叫“治乱世,用重典”,这就是法家思想。最典型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虽然刚刚施行时确实有效,短期之内秦国从当时的边缘小国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最终统一全国,但是建国以后继续实行以前的法家政策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就是三次舍身同泰寺的那位,在建立梁朝后实行以礼仪教化治国,从而造就了一代治世,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著名的文化著作《文心雕龙》、《孔子正言》等书都出自这个时期,但是最后由于政治原因在梁武帝晚年这项政策的没有实行下去。
其实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政治制度是儒法结合的制度,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里的霸道就是法家,王道就是儒家,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治理出强大的国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到了三十岁时,能坚定自立,到了四十岁时,能通达而不迷惑,到了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到了六十岁时,我听到难听逆耳的话也会安然处之,到了七十岁时,我可以随心所欲,也不会逾越法度规矩之外。”
这句话里出了一个成语——随心所欲。意思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逐句来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十五是个大概,并不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所学的内容是前面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孔子学习的开始。
三十而立:经过漫长学习于此等待,孔子终于在社会上站稳脚跟。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向孔子问政这年孔子整三十岁。
四十而不惑:著名的孔老论道就发生在孔子三十到四十岁这段时间。孔子的思想趋于成熟,同时他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不会再让自己产生疑惑,他有了强大的判断能力。
五十知天命:孔子五十一岁时出任了鲁国的官职,但仕途不顺,他开始顺从天道和命运。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途中大家对他的思想不接受,到处被排挤,甚至有人说他“累累如丧家之犬”,这种话听多了也就习惯了。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晚年经历了老年丧子之痛。69岁时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71岁时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72岁时孔子的学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
这个时候孔子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那是的70岁以算高寿,他站上了人生的新高度,同时他对天地、人生、生死已经顿悟。这就是对孔子一生最简练的概括,现在许多人把这段话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只不过是大家见贤思齐的结果。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死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把这件事告诉樊迟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说:“什么是无违?”孔子说:“父母在时要以礼事奉,父母死后要以礼安葬。在祭祀死去的父母时,也要以礼节而行。”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孔子对樊迟讲的话其实是对前面话的解释,这还要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孔子对孟懿子其实是有意见的,孟懿子的父亲叫孟僖子,孟僖子曾嘱咐儿子孟懿子要向孔子学礼,这是一个铺垫,这个事还要从孟僖子在位时说起。
孔子五十岁时出任了鲁国的大司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孔子当上大司寇之后干了一件大事——堕(hui)三都。
那么什么是堕三都呢?当时鲁国实际掌控权不断下移,先是被三桓把控,然后被三桓的家臣把控,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阳货。于是孔子为了削弱三桓的力量,提出拆毁三桓私有土地上的城墙,而三桓为了削弱自己家臣的力量同意了孔子的提议,这是孟僖子在位的时候。后来孟僖子死了,他的儿子孟懿子当上了孟孙氏的首领,开始违背和抵制堕三都这件事,最终孔子主导的堕三都失败,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对孟懿子的意见就是从这里来的。首先,孟懿子破坏并最终断送了孔子的政治生涯;其次,孟懿子违背了孔子所提倡并践行的礼;最后,孟懿子为违背的父亲的教导。再联系前面孔子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综合来看孔子对孟懿子的意见是比较大的。
樊迟是孔子的学生,给孔子开车的,孔子主动将这件事告诉了樊迟,可见孔子在回去的路上仍然是生气的。仔细体会孔子的话,有一种没好气和你猜我认为什么是孝的感觉。
解释一下“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生病时,子女总是担忧。”
这里的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现在我们都在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三千年前孔子就从道义上否定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孝顺的一条基本的做法,同时也是对前面“君子”人格的具体化。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按照惯例先说一下子游和子夏: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元代翰林学士张起岩称:“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
子夏即卜商,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
这两句告诉读者们“孝”,至少是孔子眼中的“孝”应该怎么做。总结起来就是:尊敬父母,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孔子的孝道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远的不说,单说每年的农历新年。就是车票再难买,人再多我们也要回家,说到根上就是“孝”对我们的影响。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颜回,字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之一。这段话也是《论语》中颜回第一次出场。
这段话其实阐述了孔子观察人,了解人的一个角度。孔子喜欢沉默寡言,举止木讷的人,颜回就是这个类型的。反观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子路是个快言快语之人,但总是被孔子骂。同时这一段,也反映出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不喜欢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观察一个人所走的道路,考察一个人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这里的“廋”,是隐藏的意思。
观察一个人是控制主张观其行、听其言,这里的视、观、察是一个一步一步深入的过程。孔子认为经过这些步骤的观察,一个人的品行、为人也就无处遁形了。
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意思是说一个人是否仁德、善良从他的眼睛就可以看出来。孟子的这个观点现在也被微表情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所证实。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便会两眼放光,瞳孔变大,看到不感兴趣的东西时便会瞳孔缩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通过不断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从中阐发出新的观点。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这里说温故并不是对以前所学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有新的阐发,新的思想;用如今的话说就叫知识的不断迭代。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这句话要结合孔子的经历来理解。孔子是我国私塾教育的开创者,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秦商比孔子小四岁,年龄最小的弟子公孙龙比孔子小五十四岁。从爷爷教到孙子,用的肯定是不同的方法,换句话说孔子是个素质教育工作者。
要搞素质教育就要有多元思维,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思维模型。这也就是孔子所说“君子不器”的思想来源。孔子不想让自己的学生视野变得狭窄,在某一知识门类里追逐,最后变成一个简单的工具。
在当今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社会里,你自然不能成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一样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但是孔子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还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实际做到了,再把话说出来。”
在这里,子贡问孔子请教的问题,怎样能成为君子,其实是问孔子请教御民之术。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先做再说。这和信是不是矛盾了呢?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到做到。做到再说,这是为子贡量身定制的答案,子贡话太多,太能说,所以孔子才对他说,做到再说。
先说再做,和先做再说,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人而异,因场景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先行后言,适用于自己资源充足或一已之力可以完成的事;先言后行,适用于需要协调、整合资源才能完成的事。
孔子的言论,很多人只是简单的就其言论而解读,却忽略了孔子所述言论的场景和针对的对象,断章取义是不可取的。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先行还是先言,要视情况而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广泛团结人,但不因为私欲而与别人勾结。小人因为私欲与别人勾结,却不能广泛团结人。”
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两组词的意思;第一组是“周”和“比”;第二组是“君子”和“小人”,我们分别来看:
1、先看“周”和“比”:
“周”是对“稠、关系近”的东西(种满了庄稼的田园)进行划界、圈围墙。所以,周的字义有:“四围、外围、紧密的、无缺漏的、全部的、详尽地、彻底地、全面地、普遍地、环绕、回旋、轮、圈”等意思。
“比”,更多地强调了“挨得近、关系近”,并且从象形上看,两个人肩并肩(或一前一后)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的。后世字义的解读似乎是忽视了两个人方向的一致性,在此不提。
2、再来看“小人”和“君子”:
“君子”代表“大人”,是拥有大的生命境界、大的个体体量、大的人生格局的人,古代也常常是指管理者,管理者的责任就是管理众人、保护众人,所以,管理者讲究的是“周”。
“小人”代表的是,小的生命境界、小的个体体量、小的人生格局的人,古代也常常代表百姓,百姓行为的目标是满足个体(家庭)的需要,在拥有众多的人、行业的社会里面,想要更多地满足个体(家庭)的需要,就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小人”讲究的是“比”。
君子如果“比”,就管理不好众人,小人如果“周”就难以生存。所以,是“周”是“比”,要依据自己的“生命境界、个体体量、人生格局”的大小。所以,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在描述一个现实、一个常道,并非是基于自身感情的褒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gc/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