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探讨热症可灸吗这是个大问题

常用的灸法是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而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一种外治疗法。然而,对于热证可灸与否,历来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所争议。主张热证可灸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反对热证用灸者更是沿习成风,甚至许多针灸教材也都把“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作为针灸适应证的金科玉律,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然而笔者经过近20年的实践观察,认为热证可灸。

1《内经》《伤寒论》有关灸法适应证的认识

针灸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学说一样是以经典和前人的见解为准则的,作为“针经”的《灵枢》上有关灸法的记载也有多处,但并无“热证禁灸”的条文和字句,只是强调了阳虚寒凝与阳气下陷等证,灸效尤佳。如《灵枢·官能》日:“阴阳皆虚,火白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灵枢·经脉》日:“陷下者灸之。”说明上述诸证中,灸胜于针,并未提及“热证可否灸治”。《伤寒论》在10条论灸中,只有4条认为,如用灸不当,就会有咽燥、咳唾、唾血、焦骨伤筋、腰以下重而痹等几种不良作用。

这类情况是否会出现,是由具体方法与具体操作而决定的。如能掌握适当的作用量与作用方式,是完全可以避免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此,无论从《内经》或是《伤寒论》都找不到“热证禁灸”的理论依据。

2“热证可灸”的理论探源

中药与针灸同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不同的治疗手段。在中药治法中正反逆从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针灸的临床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又日:“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何谓逆从?歧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这就是说正治与逆治是同一治法,而从治与反治又是同一治法。所谓正与逆是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气而折之,这乃是正常的方法。反与从是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其气而达之,乃是反常的治疗方法,热证以温热法治之,乃属反治与从治。另外《理渝骈文》中说:“若夫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又在太乙雷火针条下日:“寒者正治,热者从治”。《红炉点雪·痰火灸法条》日:“?.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又如《医学纲目》日:“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也。譬如盗人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而无所主,必伤生乃已”。可见“热能行热”这一朴素的正确思想自古就为医家所认识。

3“热证可灸”的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热证从性质而论有虚实之分,从病位而辨有表里之别,从病因而定有痰、瘀之异。因此临证治疗从方法上就不可能一概而论。但总的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即对正气偏衰的虚证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下面谈临证治疗的几种方法。

(1)火力大小不同:如《灵枢·背腧》日:“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论述了灸法之补泻是以艾炷自燃之,火力徐缓为补;以疾吹火力猛急为泻,临床之用宜分别之。又如《丹溪心法·拾遗杂论》日:“灸法有补火泻火,若补火,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其具体补法:将艾炷点燃,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这样火力微缓而温和,且时间较长,壮数较多,灸毕用手按一会施灸部位,使真气聚而不散。泻法:将艾炷点燃,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病人感觉局部烧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

按其穴,即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另外,依笔者经验所得,一般阴虚火旺的虚火,宜按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重,轻灸适度。用艾条灸有强刺激和弱刺激法,强刺激法(抑制法):以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钟以上;弱刺激法(兴奋法):主要用雀啄灸,每次每穴灸半分钟~2分钟,约30~50下。

(2)取穴部位不同:《灸针辨证赋》日:“属气者变动不居,病在浅表;属血者沉着不动,病已里深,在气在表,可以颠倒取穴,在血在里则宜近取为真。”说明病在表,在气者,可用上病下取,左病右取与前病后取法取穴。在血在里的病,宜就近取之,直取病所为宜。《灸海乘槎赋》日:“掌心为阴中之阳,阳热炽盛可取;足心为阴中之阴,阴虚发热宜谋。”意即手在上为阳,而掌中之劳宫穴属阴中之阳,用治阳热炽盛,神昏窍闭诸病,以助阴制阳。

(3)隔物灸材不同:隔物灸是指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因隔垫物的不同临床适应证也不同。

①隔蒜灸:将独头大蒜切成0.1t0.3cm薄片,用针在薄片中间穿刺数孔,或将蒜捣成泥状,置患处穴位上,在蒜泥上点燃艾炷施灸。此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用治瘰疬,《医学入门》用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用治疮毒。此法有消肿、拔毒、发散、止痛作用,适用于实热证。

②隔藕节灸:用藕节作隔垫物而施灸。取藕节1片,将温水20mI、米醋20mL混合,把藕节浸泡于水醋液内,15分钟后取出,切成5分硬币大,厚0.2Cm,片上以中艾炷(直径约1.5cm)施灸。此法可治高血压、脑溢血、鼻衄、肺炎等病,适用于虚火上炎之证。

③隔芹菜根灸:本法是用芹菜根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鲜芹菜根1枚,去须根,洗净,切片如2分硬币大,厚约0.2cm,上以小艾炷(直径约1.0cm)施灸,每穴每次灸3~5壮。此法适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肺痨、失眠、眩晕、高血压、高血脂症。

4热证用灸的现代机理探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由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人途径,刺激信号传人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机体内环境,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笔者认为,艾灸之所以能治疗热证,主要是由于它的抑菌、退热、改善微循环作用。有人进行了艾灸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在熏灸20、30、50分钟时,艾烟开始分别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人体之所以发热,其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体内产热与散热的

平衡失调,即产热大于散热。由于体内所产生的热不能有效地散发,故蓄积发热。体内热量的散发,主要靠皮肤上的散热器——毛窍。灸灼能退热,是由于艾火的温热能使毛孔开放,毛窍通畅,使热有路可走。另外,艾灸可明显改善老年及老年前期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这表明艾灸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有重要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灸法治疗热证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且已为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热证可灸”毋庸置疑。然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如何正确辨析各种热证,正确把握适当的灸法和灸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作用,仍是值得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的问题。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32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