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儋地发现唐代失踪名花玉蕊群落之考论
中唐时期宫廷名贵花木玉蕊忽然失踪。东坡居儋三年,住地儋州七里村,村边河道半红树古木群落,近年被认定为玉蕊。本文从历史记载中辨识异同,去伪存真,加以现实思辨和推论考求,以图还玉蕊以真相,得东坡与玉蕊关联之实况。
作者:李公羽何宗干等
(原文发布于年8月“纪念苏轼葬郏周年暨全国第21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载会议论文集第10-页)
内容提要:作为园林观赏名贵花木的玉蕊,有史料记载始于中唐时期,栽植于长安城内几处宫禁之地。晚唐和五代十国初期,长安的玉蕊便无影无踪。从宋朝开始,多年来,哪种植物是玉蕊,众说纷纭,因没有权威性的真实物证,后人愈加困感。各地多有不同名称的花木以“玉蕊”别名的身份相继进入史书,使得这一名贵花木玉蕊变得越加神秘莫测。
东坡居儋三年,住地东北向五里处有七里村,村边河道半红树古木群落,近年被认定为玉蕊。本文从历史记载中辨识异同,去伪存真,加以现实思辨和推论考求,以图还玉蕊以真相,得东坡与玉蕊关联之实况。
主要观点有:一,名目繁多,所指未必都是玉蕊;第二,玉蕊自身有变异,在各地有不同形态,不同称谓,但已不是当年玉蕊;第三,玉蕊之名,美仑美奂,如果确认是玉蕊,则没有必要另命其名;第四,儋州七里村东坡半红树古木群落,已被专家确认为玉蕊,查史料记载与唐末玉蕊特征相同。第五,东坡爱花,他晚年经雷州到儋州,而今这两地均发现大规模玉蕊群落,应有必然联系。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具有浓重的自然意象特点,而其本人植物情怀又格外强烈。无论他“少年时,种树满山冈”,徐州通判任上“筑室种椰”,滕州任上“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知杭州时疏湖筑堤,植树造林,还是他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砍”。他与植物的情感终生不渝。在他入仕之前即已失踪的唐代名贵花木玉蕊,在他仙逝后不久即复生在他最后被贬的海南儋州,就在他居住三年的中和古镇,就在东坡书院东侧五里路外——七里村。这里近年发现大面积玉蕊树,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玉蕊群落。
一、玉蕊名称来历、演化及争议玉蕊,拉丁学名Barringtoniaracemosa(L.)Spreng.,唐代传统名花。多年来,只保留在古代文人诗词中的玉蕊,化身出许多名称,演义出无数传说,但“真身”如何,却是世代谜团。事实复杂,无法确定;故事各异,使人生疑。
从最基本的名称来说:“玉蕊,亦作‘玉蘂’”,仅此一句,就已经使得研究方向走上歧路。“蘂”,本是古代用字,相当于繁体字,同“蕊”。年版《辞海》“蘂”条,直接注明为“蕊的异体字”。但自从简化汉字出现以来,客观上我国研究领域已经形成“玉蕊”、“玉蘂”两种不同的名称体系,形成两种不同的客体结果。原本十分简单的事,人为地变成复杂的、却是离事实更远的“研究结果”了。
(一)名贵身世使玉蕊有与生俱来的传奇色彩中国神话志怪小说《汉武帝内传》,在学术研究论据方面,固然不足为凭,但其记述内容,毕竟可以说明概念形成的阶段性。书中记载:“王母曰:将告女要言。我曾闻天王曰:夫欲长生者,宜先取诸身,但坚守三一,保尔旅族。金瑛夹草,广山黄本,昌城玉蕊,夜山火玉,逮及凤林鸣酢,西瑶琼酒,中华紫蜜,北陵绿阜,太上之药……有得食之,后天而老。”自汉朝置昌县以来,昌城(今属山东诸城)就是华夏九州的名城重镇,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玉蕊作为著名药材,是长生不老者必备。
晋庾阐《游仙诗》诗中有“朝餐云英玉蕊,夕挹玉膏石髓”。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家庾肩吾在《东宫玉帐山铭》中说:“玉帐寥廓,昆山抵鹊。总叶成帐,连枝起幕。玉蕊难徙,金花不落。隐士弹琴,仙人看博。岩留故鼎,灶聚新荆。煮石初烂,烧丹欲成。”史书中凡出现“玉蕊”,都是在神乎其神的语境和名贵神奇的地位中。
“琼花(华)”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东坡《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有“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宋时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说:“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所谓玉蕊花。”扬州后土庙(祠)的琼花,即是玉蕊,几成定论。
《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有“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一章。据传说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虽然实指隋炀帝贪欲,但客观上极度赞美了扬州琼花。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吕岩(吕洞宾)在《五言》中,更是把玉蕊神化到天上:“都来一味药,刚道数千般。丹鼎烹成汞,炉中炼就铅。依时服一粒,白日上冲天。姹女住瑶台,仙花满地开。金苗从此出,玉蕊自天来。凤舞长生曲,鸾歌续命杯。”
唐代诗人、政治家,武则天曾侄孙武元衡,字伯苍(年~年)有《唐昌观玉蘂花》诗:“琪树年年玉蘂新,洞宫长闭彩霞春,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无复九天人。”
玉蕊之名,与实相符。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年—82年),字梦得,有《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蘂花下有游仙二首》,诗云:“玉女来看玉树花,异香先引七香车,攀枝弄雪时回首,惊怪人间日易斜。”“雪蘂琼丝满院春,羽衣轻步不生尘,君平帘下徒相问,长记吹箫别有人。”
最著名的关于玉蕊的诗句是唐白居易五言排律《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所写:“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白居易还有诗云:“芳意将阑风又吹,白云离叶雪辞枝。集贤雠校无闲日,落尽瑶花君不知。”
与东坡同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有词《下水船》:“百紫千红翠,惟有琼花特异,便是当年,唐昌观中玉蕊,尚记得,月里仙人来赏,明日喧传都市。 甚时又,分与扬州本,一朵冰姿难比,曾向无双亭下,半酣独倚,似梦觉,晓出瑶台十里,犹忆飞琼标致。”也明确记述“有琼花特异,便是当年,唐昌观中玉蕊”。
南宋胡仔(?~年),字元任。他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有句:“唐昌观玉蕊,鹤林寺杜鹃,二花在唐时为盛,名闻天下。”
元代出身于簪缨世家的文人商衟(dào,古同“道”)在《梁州第七·戏三英》套曲中也写道:“玉帘灯细捻琼丝,金莲灯匀排艳葩,栀子灯碎剪红纱。”可见玉蕊之花,晶莹如丝,白润似雪。
(二)稀世奇葩玉蕊花仅限御花园和翰林院内种植唐玄宗李隆基的宝贝女儿唐昌,自幼爱花。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有诗名《唐昌公主院看花》。北宋熙宁九年()宋敏求撰20卷《长安志》记载:“安业坊唐昌观旧有玉蕊花,乃唐昌公主手植也。”
如此名贵的花,据说当年只有皇帝的御花园、集贤院和翰林院才得栽种,寻常百姓无缘相识,如此美丽的名字却在民间产生无尽遐想和传奇故事。
晚唐康骈为避黄巢乱于池阳山中所作撰传奇小说《剧谈录》,上下二卷,四十条,其下卷《玉蕊院真人降》详细记叙这一神化了的故事。
位于镇江的招隐寺,史记也有玉蕊花。花枝叶繁茂,植于增华阁东南面的山上,左右二株相对,如同情侣,花形甚美。亭旁原有玉蕊仙踪堂,久已废毁。唐穆宗长庆二年九月,御史中丞李德裕被任为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来到江南。他常游招隐寺,于玉蕊花下饮酒赋诗,作有《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诗。明确记述:
玉蕊天中树,金闰昔共窥。
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
旧赏烟霄远,新欢岁月移。
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
他并在诗题及诗中自注:“此树吴人不识,因予赏玩,乃得此名”,“内署沈大夫门前有此树,每花落,空中回旋久之,方集庭际。大夫草诏之日,皆要予同玩”。为观花,在此特意建了六角亭名“玉蕊亭”。亭柱有楹联:“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
唐代彦谦(?~),字茂业,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他有诗《玉蕊》:
玉蕊两高树,相辉松桂旁。
向来尘不杂,此夜月仍光。
秀掩丛兰色,艳吞秾李芳。
世人嫌具美,何必更清香。
宋代很多名人都认定琼花就是玉蕊。
与东坡同代之人、北宋曾任江都主簿和礼部侍郎的王琪,字君玉,发现深山溪谷中有野生的玉蕊,遂作五言古诗《玉蕊花》:“玉蕊生禁林,地崇姿亦贵。散漫溪谷中,蓬茨复何异!”清芬信幽远,素彩非妖丽。苍烟蔽山日,琼瑶为之晦。岁久自扶疏,岩深愈幽邃。请观唐相吟,俗眼无轻视”。
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有诗《移琼花诗并序》:
自淮南迁东平,移后土庙琼花植于濯缨亭,此花天下只一株耳,永叔为扬州作无双亭以赏之,彼土人别号八仙花,或云李卫公所赋玉蕊花即此种。
淮海无双玉蕊花,异时来自八仙家。
鲁人未睹天中树,乞与春风赏物华。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宋祁(年—年),字子京,在其《摘碎》文中说:“维扬后土庙有花,色正白,曰玉蕊。王禹偁爱赏之,更称曰琼花。”意思是维扬古城后土祠(蕃厘观)那株花原是玉蕊,是北宋诗人王禹偁改了名才叫琼花。
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王禹偁(chēng,95年-年),自己在《后土庙琼花诗二首并序》中的说法不是这样,他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他年所记琼花“树大而花繁”,想非北宋初年之树,也可能为五代或唐末遗物。但他并不清楚这是什么花木,只知老百姓称之为琼花。
比东坡年长35岁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年5月31日—年5月27日),字圣俞,有诗《咏王宗说园黄木芙蓉》。诗中说:“玉蕊圻蒸粟,金房落晚霞。”
元商衟《天净沙》曲:“雪飞柳絮梨花。梅开玉蕊琼葩。云淡帘筛月华。”清汪懋麟《闰三月三日饮华溪石上》诗之二:“玉蘂沿谿放得齐,画楼檐榜喜新题。”
(三)民间相传别名纷纭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千年以来,关于玉蕊的传说不断,但毕竟当年民间少见,后世无缘一睹,许多似是而非的物种、不同观赏评价的名称,越来越多,以至于真假莫辨。
唐宋以来,关于玉蕊的别名,主要有山矾、七里香、琼花、芸香、柘花、玚(yáng)花、郑花、散水花、聚八仙、米囊花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二卷载:“山矾《纲目》:芸香音云。椗花音定。柘花柘音郑。玚花音畅。春桂俗七里香〔时珍曰芸,盛多也〕……此物山野丛生甚多,而花繁香馥,故名。”同时又载明:“按∶周必大云∶柘音阵,出《南史》。荆俗讹柘为郑,呼为郑矾,而江南又讹郑为也。黄庭坚云∶江南野中碇花极多。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不借矾而成。子因以易其名为山矾。”“按∶沈括《笔谈》云∶古人藏书辟蠹用芸香,谓之芸草,即今之七里香也。《杜阳编》云∶芸香,草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沈氏指为七里香者,不知何据?所云叶类豌豆,啜嗅芬香,秋间有粉者,亦与今之七里香不相类,状颇似乌药叶,恐沈氏亦自臆度尔。曾端伯以七里香为玉蕊花,未知的否?”曾端伯是宋代诗人,以十种花各题名目,称为十友。他以七里香为玉蕊花,应是有所依的。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年),以半生之功编纂的《容斋随笔》中,记载了“七里香”“芸香”:“杜阳编曰芸草出予圃国甚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汗,土苍解诘曰芸,似邪高而香,可食。沈括《笔谈》曰:古人藏书辟蠹用芸香,芸类,赐豆小丛生,叶芳香,秋量粟闲,微白似粉,今谓之七里香。”
清汪灏、张逸少等撰《佩文斋广群芳谱》卷第三十七:“花谱·山矾”,解释:“原作芸香,入卉谱,按山矾,木本,非古所谓芸草,自沈括笔谈以为七里香,而李时珍本草纲目遂以为芸香,不知芸草与山矾或皆有七里香之名,而反疑芸香之非一种也,误矣,今分山矾,别见卉谱,花谱芸草即海桐。”著作年代较晚,应有更多的依据作论,认为“芸草与山矾或皆有七里香之名”,作出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判断。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山矾花二首》序云:“江湖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王安石)尝欲求此花栽,欲作诗而漏其名,予请名山矾。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其他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的名称,也认为是玉蕊的别名。
红学专家从《红楼梦》中研究得出:仙茗名曰“玉蕊”,是曹寅笔下的米囊花。
御定佩文斋广羣芳谱卷三十七“花谱”指出:“唐昌观玉蘂花,今之散水花,扬州琼花,今之聚八仙,但木老耳。”
晚于东坡的宋代学者赵文,字仪可,有《扬州后土庙琼花香如莲花落不著地丙子一夕大》一诗:所述琼花尽如玉蕊:
颠雷夜半撼芜城,雪萼琼丝破空碧……落蕊飞天识天路,何如拔树飞升去。唐昌游女再归来,城中只卖琼花露。江南俘客吟如叫,想像裁词不成调。天宫夜宴按霓裳,玉女擎花紫皇笑。
字“鲁直”的黄庭坚,果然执着过人,然而终因不是植物学家而没有搞清楚“山矾”等缤纷复杂的花木名份,实在气恼不已,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诗中发了一番牢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他觉得:美丽的女仙脚著罗袜,是谁将她美丽凄婉的断肠之魂愁绝之思,用怎样的法力,变作如此美丽。无论如何,山矾与梅花就是兄弟,坐对着水仙赏她的清绝。什么乱七八糟让人烦恼的名目,出门而去,大江横流,一笑了之。
潜心养生,一意至道的北宋学者曾慥(zào),字端伯,不满意黄庭坚的意气用事,批评黄诗中不用“玉蕊”的美名。他说:此花即唐昌玉蕊花,所谓“一树珑松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同代诗论家、词人葛立方(?~),也曾就曾慥之语表达对当时众多文人给“玉蕊花”改名的忿忿不平:“以余观之,恐未必然尔。玉蕊,佳名也,此花自唐流传至今,当以玉蕊得名,不应舍玉蕊而呼瑒,鲁直亦不应舍玉蕊而名山矾也。岂端伯别有所据邪?”
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宋敏求,字次道,东坡同代人,认为玉蕊不是琼花。他在《春明退朝录》中说:琼花一名玉蕊。按唐朝唐昌观有玉蕊花,王建诗所谓“女冠夜觉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是也。长安观亦有玉蕊花,刘禹锡所谓“玉女来看玉树花,异香先引七香车”是也……招隐山亦有玉蕊花,李德裕所谓“吴人初不识,因余赏玩乃得此名”是也。由是论之,则玉蕊花岂一处有哉?其非琼花,明矣。
可见,北宋时期玉蕊花的名称争议已经形成。
玉蕊比较易被认可的别名是琼花、山矾、七里香、白檀等。
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的元稹(公元年至年),字微之,少时即有才名。他有诗题名《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诗云:“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
苏轼是喜欢玉蕊花的欧阳修的弟子。
二、战争摧残与生态变化是唐朝玉蕊灭失的主要原因(一)战争:长安古城一炬成灰长安城在8~9世纪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都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末著名诗人郑谷(约年~约年),字守愚,所作《中台五题·玉蕊(乱前唐昌观玉蕊最盛)》,诗云:“唐昌树已荒,天意眷文昌。晓入微风起,春时雪满墙。”作为唐代末期诗人,已经直陈“唐昌树已荒”。所谓“乱前唐昌观玉蕊最盛”的题下引语,则明白无误地指出:唐昌树已荒的原因是“乱”。
黄巢(?~88)唐末农民战争领袖。王仙芝于乾符元年(87年)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乾符二年(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乾符五年(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年)十一月,黄巢军入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率众出城迎接。几经战乱,年月,黄巢逃出长安之时,下令放火。有多年建都史,当时世界最大的百万人口城市,一炬成灰。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京都尽毁,玉蕊安在?
(二)栽培原因导致难能移栽养育,种植不普遍宋太宗八世孙、江湖诗派成员赵汝鐩(~年),字明翁,有《野谷诗稿》传世。其《山矾》诗云:“七里香风远,山矾满岭开,野生人所贱,移动却难栽。”诗中可见,此花并非稀有,山间野岭到处生长,但是难以人工栽培,只靠自然野生。这种情形遇到天灾人祸,特别是严重气候影响,结果一定是大面积死亡。
《太平寰宇记》、《韵语阳秋》等古籍也有记载,玉蕊树移栽后,花很快就凋谢。民间据此形成的传说故事,丰富多采,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玉蕊花十分娇贵,对生存环境要求极其苛刻。
南朝文学家、书法理论家梁庾肩(87~年),字子慎,在《东宫玉帐山铭》中说:“玉蕊难移,金花不落。隐士弹琴,仙人看博。他明确告诉人们:玉蕊难移。
(三)玉蕊灭绝时值人类第三个寒冷期气象资料表明:隋和唐前期、中期(7~8世纪),长安一带属暖湿气候。考古资料中也可得到唐代气候暖热的印证。发掘出土的唐代各种人俑,墓室壁画和传世美术作品中,均可见朝野人等,衣着单薄,特别是唐代仕女,不乏蝉衣纱裙坦胸露背者。唐代帝王贵族离宫别馆,兴建成风,有避暑习俗,甚至可以退朝放假。关中一带气候暖热,有史料记载。从公元年到年,即隋唐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温暖期。隋与唐前、中期(7~8世纪),接近亚热带的暖润气候。
唐昭宗李晔(年2月22日—90年),年至90年在位,共16年。他即位时,已经处于温暖期后段。唐后期至北宋时期(9~11世纪),气候转向凉干,逐渐进入人类历史的第三个寒冷期。史记:赵煦(宋哲宗)当皇帝的元祐二年(公元年)冬,京师(今河南开封)所在中原一带,入冬以后每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不少全家冻死,尸体无人掩埋,朝廷下诏赈灾,“死无亲属者官瘗之”,官府安排人来掩埋尸体。
此后不到四十年,赵桓(宋钦宗)为帝,靖康元年(公元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见大雪严寒,从当年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大雪不断,平地积雪数几尺,“人多冻死”。《宋史》记载:“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官府通知:百姓可到皇家花园砍伐花木烧柴取暖。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气候和社会条件下,还有什么名贵花木的生存空间?
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变化,是另外一个佐证的体系。先秦到西汉间,我国丝织业以北丝南麻为基本定位。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无论如何战乱,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直至隋唐,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由此可见,为什么丝绸之路会由北方发端。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虽仅余字,但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他指出:隋唐时代(公元~年)中,在第七世纪中期,气候变暖了。公元年、年和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冰雪。八世纪初和九世纪的初和中期,西安皇宫和南郊曲池都种有梅花,而且还种有柑桔。公元年皇宫中柑桔结实,公元81—87年也有过结实的记录。柑桔只能抵抗-8℃的低温,而现在的西安几乎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到公元11世纪初期,华北已不知有梅树了。
十二世纪初,气候加剧转寒。公元年太湖冰结,冰上可通车。杭州落雪频繁,柑桔全部冻死,而且延到暮春。福州是中国东海岸生长荔枝的北限,一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一次在公元年,另一次在年。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表现,中国文明年以来温度变化中,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大约相当于现代海南岛的气温。
.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年到公元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三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气候温暖。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年到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年、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年到年……
8.第四个寒冷期从年到年……
浙江师范大学王俊荆在硕士学位论文《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一文中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循环过程,战争数目以及朝代更替也是一个循环,气候的恶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王朝的统治基础……我国历史上几次农民起义都是在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爆发后所进一步激起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黄巢起义的自然灾害背景和社会发展因素叠加,形成了唐朝以及长安玉蕊的终结。
日本封建主每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樱花盛开,年年均有日期的精确记载。樱花开放时期的记录,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十二世纪为最迟。
科学家研究认为:一般说来,气温每降低1℃,亚热带北界位置也随着向南推移一个纬度左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北界位置也随之南移。年来中国气候波动的总趋势是: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度越来越低,整体上形成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特别是北宋时期,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几次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记载,与历史上第二、第三个寒冷期的出现,相伴而至,其中原委,大可深究。
(四)玛雅文明正这一时期开始退去光环玛雅文化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年。玛雅人发展了数百座城市,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成就辉煌。公元9世纪开始,古典玛雅文明的城邦突然同时走向衰败。到公元10世纪,曾经繁荣的玛雅城市被遗弃在丛林之中。
玛雅文明最大的谜是为何从热带雨林的丛林深处消失。史记,西元八世纪后,一般民众已很少兴建新房舍,不再雕刻石碑。整个玛雅区最后—块石碑完成公元年(有说年)。
人类生存,即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是以靠近江河流域的地利之便为基础的。玛雅文明有严密的天文历法和独特的宗教体系,但他们缺乏水利知识。玛雅地区的旱灾,以及与旱灾相关联的瘟疫,都有明显的周期性,现代科学家研究认为,与太阳活动每年就有一次增强的周期相吻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地质学家戴维·霍德尔研究发现,玛雅地区发生的旱灾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每隔年发生一次。于是他提出: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增强有关。他们还从墨西哥南部的奇昌卡纳布湖湖底的沉积物样本中的碳酸钙浓度开始研究,结果显示,每隔年,湖底的沉积物中就有高浓碳酸钙层出现。也就是说,每过年,当地就会发生一次旱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年至年,玛雅文明消失的年代,也正是唐朝中后期。这个周期与太阳活动年左右的长周期正相吻合。
玛雅文明突然消失,是何原因?专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正在东方世界进入第三个寒冷期的唐宋时期,公元9世纪的西方文明也开始失去光彩,发生重大社会和经济变革。这样一个全球特殊的时期,我们如何彻底揭开这一它的神秘面纱,的确是个问题。
(五)梅花南移证明唐末气候变冷有人统计,《全唐诗》中写到“梅”的,多达98首,可见唐人喜爱梅花之甚,也可见当时长安一带梅花之多。
亲友最深沉的问候与思念,就是寄赠梅花。东坡有五言诗《杏》:“开花送余寒,结子及新火。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东坡告诉我们:北宋末年关中低温,已经无梅。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盛弘之《荆州记》云:“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盛弘之告诉我们:南宋时,长安确已无梅花。
温带南移,带来许多物种的南移,尽管是耐寒的梅花,也无例外。
三、爱树爱花的苏东坡眼中的玉蕊东坡一生,赞花草,颂树木,诗文众多。描写梅花、海棠、月季、棃花等数不胜数。他一生珍爱花草,痴心植树,而且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记录在案”。
东坡早年写道:“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妻子病故,他在墓地上种满松树,十年后追思亲人,写下“明月夜,短松冈”。任徐州通判时,有“筑室种椰何时还”的诗句。知杭州时,修筑西湖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在滕县时,“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住宅周边种柳、种桑,种枣、种松:“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砍。”东坡的花木情怀,的确与众不相同。
(一)东坡笔下的玉蕊东坡笔下,写玉蕊的诗文并不多。
1.《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
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
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宋诗论家葛立方直接点评说:“有后土祠中玉蕊之句者,非谓玉蕊花,止谓琼花如玉蕊之白尔。”
2.《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作此记之。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
溪山好处便为家。
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
十年不见紫云车。
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此为戏言。东坡贬谪黄州后,调侃陈慥(zào,字季常,别号龙丘居士)。词中“玉蕊”,只是形容女性面容美艳。
3.《天仙子·走马探花花未发》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
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
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
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
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与北宋词坛名家张先多有交往。张先八十岁纳妾,东坡以此词调侃讥讽。词中“玉蕊”,也只是一般意义地表示鲜嫩之花。
.《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
腊果缀梅枝,春杯浮竹叶。
谁言一萌动,已觉万木活。
聊将玉蕊新,插向纶巾折。
……
东坡收到弟苏辙来诗,表达面对月季的惜花情感,回诗以昂扬向上的风韵,感慨月季再生。诗中以“玉蕊”赞美新生的月季。
5.《蜡梅花一首赠赵景祝》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
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
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
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
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
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
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
有植物学家研究认为:东坡“玉蕊檀心两奇绝”,是指素心蜡梅和檀香蜡梅这样两个不同的梅花品种。以“玉蕊”之白,指蜡梅素心“
6.《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东坡贬谪黄州,曾于春风岭见梅花开于草棘之间。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风亭下荆棘中梅花盛开,无限感慨。诗中“玉蕊”,用于形容“松风亭下荆棘里”的两株梅花,寄托情怀。
7.《和子由除日见寄》……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覈。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
东坡与弟弟苏辙的互答诗作数量很多,晚年被贬谪后更是唱和不断,以景生情,睹物抒怀,随时和韵。此诗中“玉蕊”泛指美好的事物。
8.《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寒雀满疎篱,争抱寒柯看玉蕊。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东坡仍是借玉蕊比喻高傲峻冷的梅花。
9.《宝墨亭》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东坡被贬远流岭南,途中遇雨,宿襄邑(今河南睢县)县城西北隅乾明寺,曾应当地人士之请,手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玉蕊”对“银钩”,均指书法作品。
(二)东坡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玉蕊以东坡之爱树爱花,爱生活爱自然,以及爱记录爱传播,笔者贸然推论,东坡如果亲眼见到真正的玉蕊,应是有十分狂热的歌颂诗文的。而且事后仍应有不断的回忆和描述才是。然而我们研究东坡对玉蕊的记述,几乎全是用以形容人事或其他花木,尽管将玉蕊作为极为高贵美艳的形象代表,但并无直接赞美的作品传世,想必是耳闻多,而目睹少的原因吧。
当然,也不排除东坡有正面记载赞美玉蕊的诗文作品,一是我们未能搜检完全,二是多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三)近年报告发现玉蕊生存地多是东坡行经之处1.江苏扬州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所谓玉蕊花”,广为流传。东坡也在《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中写到“后土祠中玉蕊”。直到明末清初,“桐城三诗家”之一方文(~1年),字尔止,写《红豆》诗云:“花似扬州玉蘂开,实如南海紺珠来。”
据镇江地方文化研究者张风雷先生研究认为,镇江之“玉蕊花”或即是扬州之“琼花”。不过,“玉蕊花”的得名比“琼花”得名历史得更加久远,而当今世人只知道扬州之“琼花”,而不知道镇江之“玉蕊花”为何物,主要是由于古代战乱、交通、文化和信息等传播不发达等原因所致。扬州后土庙之“琼花”来源于东平。大约在宋熙宁年间,玉蕊花已经叫琼花了。琼花到扬州后,欧阳修大力推崇,赢得百姓广泛喜爱。年7月18日,扬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决定:扬州市市花为琼花。
2.广东雷州坐落于雷州市调风镇的广东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于9年获国家林业局批准,是中国国内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内生长有珍稀的半红树植物玉蕊、银叶树,其中玉蕊是海南、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地区首个记录。9年,广东雷州在九龙山地区开展的植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大陆珍稀濒危红树林植物玉蕊,有多株、集中连片。
广东省雷州半岛发现的玉蕊纯林,均为早期被人砍伐后重新萌发生长的次生林,高度多在~6m,树上攀爬有较多的藤本植物,影响正常生长。
3.海南儋州玉蕊在我国台湾及海南岛都有分布,但数量很少,在海南常生长在海滨,有为时和红树植物混生在一起。本世纪以来,伴随科学发展,分支渐细,已有研究者称之为“半红树植物”,并得到公认。它还具有很强的耐盐性,在潮水经常浸没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玉蕊种籽属顽拗型种籽recalcitrantseed),即不耐干燥和低温,种籽成熟时仍具有较高的含水量(30%~60%),种籽适宜的贮藏条件是含水量33%~35%,温度17~30℃,所以种籽的运输和保存均困难,玉蕊种籽还有一定的耐荫性。有资料说明,年厦门有专家从海南引种玉蕊,经过5年多的生长,株高已达米,且能正常开花结果,并成功地繁殖后代。
在生长初期对低温比较敏感,一年生的植株在冬季叶片全部调落,嫩枝枯死,但第二年的情况有明显改善,第三年除部分叶片脱落外,无明显寒害发生。宜选择背风向阳的地点种植,在厦门地区玉蕊3年生的植株就可开花结果,花期长达5~11月。玉蕊喜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但也具较高的耐旱和耐涝能力。
四、东坡居儋住处发现大面积古玉蕊林群落海南省儋州市,东经E°3′36.00″,北纬N19°31′22.63″,陆地面积方公里,现市政府驻地那大镇。7年农历七月二日,东坡抵“昌化军”,后居中和镇近三年,直至奉召北还。旧居地遗址现有东坡书院。彼时的中和古镇,重诗书、懂礼教,政通人和,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一流城市。
(一)七里村的村民说:七里玉蕊香飘七里东坡书院东北方向约五公里,有“七里村”。蚂蝗岭以及西侧的山地汇聚而来的河水湿地上,有大片植物群落,春季开花,花白粉嫩,夜间极香。七里村的村民说:七里玉蕊,香飘七里。难道这就是唐宋以来“玉蕊”又名“七里香”的原因?
儋州市园林管理局局长李应杰介绍,七里村有一株长了很多年的酸豆树,高数米,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受台风影响,被吹断倒地,管理局组织工作人员到现场和村民一同扶救酸豆树,发现在村头小河边有一片树林,葱郁茂密,当时并未确定树种和分布情况,听当地村民说是玉蕊林。年5月初,市管理局技术人员进七里村,对玉蕊林进行初步调查。这片树林在村头沿河流生长,有许多树丛就生长河水中,盘根错节。树冠高大,遮天蔽日。河水经北门江,流向白马井汇入海中。水面时常飘浮淡粉色流苏状的花朵。村民常在林中纳凉休息,清风阵阵。
村前流过的小河,村民叫作“板桥河”。这一林带,生长在河岸边,很大一部分就在河水中。林带沿着小河生长,在七里村及其附近的产边村、产坎村等村庄也都有分布。林带面积有三四百亩,分布约有六公里长,最高的植株达十几米。
以热带森林生态学与热带森林植物资源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海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植物学博士点负责人杨小波,率团队多次勘查,确定这是一片淡水湿地森林,以玉蕊为主要树种,并有水翁、乌墨、滑桃树等树种共同构成的森林群落。
(二)专家说:玉蕊提供了海南淡水湿地森林形成机制及其组成与结构的研究对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祝年被誉为“目前海南岛植物学分类专家第一人”。他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半红树植物,是指既能生长在海岸潮间带、又能在陆地非盐渍土生长的两栖木本植物。”其树、花、叶和果实都具独特观赏价值,是滨海地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也适用于花坛美化、绿篱或盆景。它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形成独特的护岸林带,在防洪固堤方面有重要作用。还有促淤保滩、净化水体、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所所长、国家木薯产业首席科学家李开绵说,因为这种半红树林有着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和茂密枝干,使它能够稳稳地“站立”于陆地与水源之间的过渡地带,织起一张巨形的“网”,利用它的“弹性”功能,缓冲和化解狂风、洪水、大浪的巨大冲击力,是台风和破坏性洪水的“缓冲器”,能降低和延缓台风带来的危害程度,无形中起到防风消浪、固岸护堤、护村保田的作用。
这种两栖木本半红树植物,有“造陆先锋”、“天然污水处理厂”等美称。在这些方面,与海南大面积生长的红树林有同等意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单位的植物学、生命科学的家认为,如此大面积地分布了这种神奇的树林,至少在海南岛范围内是不可复制的“活标本”。
(三)近代台湾省有玉蕊花发现,亦名米囊花、山矾、七里香、玚花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连横(1年2月17日—年6月28日),字雅堂,是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在年编撰的《台湾诗乘·卷二》中记载有玉蕊:
范侍御招饮七里香花下云:“铃阁清严碧槛凉,一丛玉蕊正芬芳。琼姿乍怯秋初雨,花气浑同夜合香。绣斧尊前歌白雪,银鬟窗外舞霓裳。擎杯细把山矾嗅,我沁诗肠与酒肠。”
范诗中,写到“玉蕊”“琼姿”“山矾”。《台湾诗乘·卷二》有注:七里香则山矾,一名玚花;见《广群芳谱》。台南甚多,植为篱落。花小而白,香极远。
五、古今关于玉蕊特征描述的异同古人因为没有图像资料,缺乏信息交流与对比,所以只看到花白而奇异,听说香传数里,就认为是玉蕊花,而且各地名称不同、口音不同,表达各异。也有对古籍中的原始描述缺乏认真科学分析和考证,以讹传讹,最终面目全非,以致出现多达十数种的“玉蕊”名目。其实不然,真实的玉蕊花,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唐当代名人多有记述玉蕊花的诗文,但多是从个人感受以艺术形式表达的,抽象而笼统,缺少农学、林业或植物类研究记载。如李德裕《忆翰林院玉蕊花》:
玉蕊天中树,金闺昔共窥。
落英间舞雪,密叶乍依帷。
旧赏烟霄远,新欢岁月移。
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
我们只可以从中得出几个标志性的概念:花白如雪,密叶如帐。
刘禹锡《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绝》之一
玉女来看玉蕊花,异香先引七香车。
攀枝弄雪时回顾,惊怪人间日易斜。
雪蕊琼丝满院春,衣轻步步不生尘。
君平帘下徒相问,长伴吹箫别有人。
有句“玉女来看玉蕊花,异香先引七香车”,从中我们得知此花奇香;有“雪蕊琼丝满院春,衣轻步步不生尘”,我们得知此花洁白似雪,琼丝如缕,而且花瓣轻盈,春时盛开。
至宋朝,治学风浓,技术发展,出版兴业,玉蕊的研究与记述更为详细具体。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字子充。其《玉蘂辨证》中记:“条蔓如荼□,冬凋春茂,柘叶紫茎,玉蘂花苞初甚微,经月渐大,暮春方出,须如氷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筩,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蘂,犹刻玉然。花名玉蘂,乃在于此羣芳所未有也。”
南宋末年人陈景沂,(生于1年左右),有为后人称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的《全芳务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其中记玉蕊部分有与周必大文相似,等于进一步确认了周必大的观察:“其叶类柘之圆尖,梅之厚薄。其花类梅,而莩瓣缩小,厥心微黄,类小净瓶。经月渐大,暮春方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筒,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蕊,犹刻玉然。”
周陈二人关于玉蕊的辨证考论,可以说已十分精细、完整,凡与此不相符者,哪怕只有一项不符,也足可以认定并非玉蕊,至多只能说“或许是玉蕊的变异”。
此外,尽管自宋代宋景沂的《全芳备祖》将玉蕊列为花谱第六以来,元明清各代都有类似花木名谱,记载玉蕊条目,但对原植物的描述却从乔木降格为灌木,后又降为蔓木及草质藤本。这些,都需要我们逐一厘清,正本还原。
(一)玉蕊不是西番莲李德裕在润州所作《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一诗,题名是说“观玉蕊树”,诗中明确表述:“玉蕊天中树,金闰昔共窥。”玉蕊原本常绿乔木,经千百年的流传,竟然变为“草质藤本花卉”?如果这种退化是自然规律所至,也可原谅。但近年发现与唐宋时期所描述全然吻合的玉蕊花树,其他传说都可以休矣。
比较典型的说法有:“西番莲Passifioracaerulea,又称西洋鞠、转心莲、转枝莲、时计果,我国最早的园艺专著《花镜》则称之为玉蕊花。它为西番莲科西番莲属多年生常绿草质藤本。”因西番莲的果子形状有点像鸡蛋,而且它的果汁也像蛋黄一样澄黄诱人,所以人们又叫它鸡蛋果。鸡蛋果(学名:PassifloraeduliaSims),又名百香果,花瓣5枚,与萼片等长,基部淡绿色,中部紫色,顶部白色。除花朵远看为白色与玉蕊相似之外,其他特征均与玉蕊相去甚远:种籽大而多,卵形;花期在夏日,基本无香。多生于海拔~米的山谷丛林中。
(二)琼花不是聚八仙南宋词人周密(~年),字公谨,所著20卷《齐东野语》有云:“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绝类聚八仙,色微黄而有香。”琼花也罢,玉蕊也罢,最典型的特征即是花白如玉,不应“微黄”。此后多有认聚八仙为琼花者。聚八仙,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暮春时节,迎风盛开,八朵小花环绕成一圈,故名。其风姿尽管不俗,只是并非琼花。况且齐东之地,难能生存这类落叶或半常绿灌木,作者应是以讹传讹了。
《御定佩文斋广羣芳谱》卷三十七中记述了南宋郑兴裔在《琼花辨》中,明确指出的琼花与聚八仙不同之处有三:“琼花天下无双,昨因北骑侵轶,或谓所存非旧,疑黄冠以聚八仙补种其处,未知然否。属自合肥易镇来此,所覩郡圃中聚八仙,若骤然过目,大率相类,及细观熟玩,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渐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麤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蘂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蘂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余尚未敢自信,尝取花杂示儿辈,皆能识而别之,始乃无疑。适后土祠宇颓敝,鸠工撤旧鼎为増建,时当季夏,非花放之日,忽一枝敻然特开于其杪,郡人竞观,莫不嘉叹,余生罕信奇诡,倘非目撃,则谓好事者夸诞,今观此灵,岂非司花之神鉴予之信心乎。故为之辨,以验来者。”
(三)玉蕊不是琼花琼花(Viburnummacrocephalumf.keteleeri)是宋代最著名的花木。据当时记载,仅扬州后土庙有一株,号“天下无双”,故奇贵无比。也因其花白如雪,洁似玉,有人便以为是此即玉蕊。宋祁在《摘碎》中所的说“维扬后土庙有花,色正白,曰玉蕊。王禹偁爱赏之,更称曰琼花”;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的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年),字原父,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他在《移琼花诗并序》中说:“自淮南适东平,移后土庙,琼花植于濯缨亭。此花天下止一株耳。永叔为扬州作无双亭以赏之。彼土人别号八仙花,或云李卫公玉蕊花即此种。”宋敏求的《春明退耕录》也说“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即李卫公所谓玉蕊也”。而且,东坡《西江月》词中也有“后土庙中玉蕊,蓬莱殿里鞓红”一句。可见,“玉蕊即琼花”在北宋时代几乎已被公认。
然而,琼花也只是貌似玉蕊而已。它花朵洁白,但直径达10cm以上,每朵边花仅有雄蕊5枚,且很少出露。因为花大,一般不是飘落,不可能“点地色轻轻”,只能是坠落了。玉蕊之花,最典型的特征有二,一是“雪蕊琼丝”,二是香飘七里。琼花花朵,并不相符。此说宋人就有的提出。南宋诗论家、词人葛立方(?~年),字常之,他在《韵语阳秋》卷十六中说:“宋次道春明退朝录云,琼花一名玉蕊。按唐朝唐昌观有玉蕊花,王建诗所谓‘女冠夜觅香来处,唯有阶前碎月明’是也。长安观亦有玉蕊花,刘禹锡所谓‘玉女来看玉蕊花,异香先引七香车’是也。唐内苑亦有玉蕊花,李德裕与沈传师草诏之夕,屡同玩赏,故德裕诗云‘玉蕊天中树,金闺昔共窥。’传师和云‘曾对金銮直,同依玉树阴’是也。招隐山亦有玉蕊花,李德裕所谓‘吴人初不识,因予玩赏,乃得此名’是也。由是论之,则玉蕊花岂一处有哉,其非琼花,明也。”
宋陈景沂为著《全芳备祖》亲往招隐山考察,见“亭之下有玉蕊二株对峙。一架其枝条仿佛乎葡萄而非葡萄之所可比,轮囷磊块,如古君子气象焉;其叶类柘叶之圆尖、梅叶之厚薄;其花类梅而萼瓣缩小,厥心微黄,类小净瓶暮春初夏盛开叶独后凋;其白玉色,其香殊异,而其高丈余也。”他得出的结论是“此花非山矾、非琼花,其出鲜俦而自成一家也。”
(四)玉蕊不是山矾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芸香(音云)、花(音七里香。香馥,故名。”“按︰周必大云︰柘音阵,出《南史》。荆俗讹柘为郑,呼为郑矾,而江南又讹郑为也。黄庭坚云︰江南野中碇花极多。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不借矾而成。子因以易其名为山矾。时珍曰:山矾生江、淮、湖、蜀野中。树之大者,株高丈生不对节,光泽坚强,略有齿,凌冬不凋。三月开花繁白,如雪六出,黄蕊甚芬香。结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则黄色,可食。其叶味涩,人取以染黄及收豆腐,或杂入茗中。”
我们应对李时珍的敬业和谨慎持尊重和敬仰的态度。不过,“略有齿”,“结子大如椒”等描述,仍与玉蕊特征不尽相同。
宋人说“其花洁白如玉”,“花蕊扰刻玉然”,故名“玉蕊”。这是十分准确的。宋人也曾将玉蕊和山矾混同,这不奇怪,二者同科同属,在形态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区分并非易事。
《御定佩文斋广羣芳谱》卷三十七“花谱”载:宋祁曰:“维扬州后土庙有花正白,曰玉蘂,王禹偁爱赏之,更称曰琼花。曾慥曰,今玚花即玉蘂花,鲁直更其名为山矾,皆非也。”文后并有详细的分析对比材料作为论据。
宋景沂《全芳备祖》中说:“此花自唐迄今,天下只二株,亦犹琼花之于维扬,千馀年间,凡几遭兵毁幸存今,唐长安白玉等观及御史所居阁前,往往不可稽考,而仅馀此寺,虽然李德裕、沈传师诗句可以究其终始,欲天下皆知此花非山矾、非琼花,其敻出鲜俦而自成一家也,故详纪其本末云。”
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江南野中有小白花,木高数尺,春间极香,土人呼为玚花,玚,玉名,取其白也,鲁直云,荆公欲作传而陋其名,予谓名曰山矾,野人□其叶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以名尔,尝有绝句云,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是也,近见曾端伯高斋诗话云,此花即唐昌玉蘂花也,所谓一树珑松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者,以馀观之,恐未必然,玉蘂佳名也,此花自唐流传至今,当以玉蘂得名,不应舍玉蘂而呼玚,鲁直亦不应舍玉蘂而呼山矾也,岂端伯别有所据耶。”
葛立方此问很有道理:“玉蕊”,这样好的名字,出身高贵,名符其实,响亮准确,美艳动人,没有道理不用“玉蕊”而称之“山矾”啊、“琼花”啊。除非你曾慥别有依据。
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曾任奉议郎的张淏(hào),著有四卷《云谷杂记》。他论证:从长安是唐代都城,“四方之人辐辏(fúcòu)于是,曾无一人识其为山矾,此固可疑”;玉蕊在长安极为贵重,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质疑:“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山矾者,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而唐昌所产,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践玉峰之期,不特俗士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
这些宋时名家,均认为玉蕊与山矾各是一物。
(五)玉蕊不是米囊花唐代武则天时右武卫铠曹参军,玄宗时宰相郭元振(~年),字元振,有诗《米囊花》:“开花空道“,结实何曾济得民。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米囊花开花“胜于草”,这说明不是木本植物,而是草本,并且与“野田禾与黍”可以相提并论的。玉蕊首先是树木,元以后有些诗文指玉蕊为草本植物或蔓类,已然有误。罂粟一名米囊子,故名其花为米囊花,与“米囊”不同,米囊是瑒花的别名。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随笔·玉蘂杜鹃》中说:“长安唐昌玉蘂,乃今瑒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为山矾者。”此说应当不对。
(六)玉蕊也不是白檀自宋开始,人们对玉蕊的原植物说法很多。近年来,经《河北林果研究》主编祁振声先生10多年考证,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征镒先生首肯,确认玉蕊即山矾科的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
吴征镒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
有资料说:“白檀”一名系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陈嵘(1~年)主持,《中国树木分类学》按江苏地方名命确定的,并确认即是玉蕊。祁振声先生考证:白檀是高可达10m的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与“冬凋春茂”以及“枝条仿佛葡萄”等较吻合;叶坚纸质或纸质,椭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3~11cm,与“类柘叶之圆尖、梅叶之厚薄”吻合;花多朵集生成圆锥花序,每花均有长花梗,花色洁白素雅,花香袭人,以“花甚繁,每发若瑶林琼树”描述极为妥贴;花冠直径大,深裂为5瓣,确是“花类梅而萼瓣缩小”;雄蕊20~60枚,花丝细长,白而透明,十分显著,确有“雪蕊琼丝”之态,以“花蕊犹刻玉然”描述亦极妥;花药黄色,即“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者;雌蕊花柱长于众雄蕊,即“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之谓;花期~5月,恰是“暮春初夏”时节;花朵不大,但花量多,故当落花时,随风飞舞,“飘廊点地”,有如“白云离叶雪辞枝”。花落后,宿存的膨大子房和细长花柱,确可用“状类胆瓶”、“类小净瓶”来形容。它是温带、暖温带树种,不仅陕西、江苏有分布,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区及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尤以向阳的坡地和近溪边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好,与“散漫溪谷中”的诗句吻合。
“白檀”,语出《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堕婆登国》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7年),其王遣使献古贝、象牙、白檀。”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年~年),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中写道:“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以为官画之标。”白檀学名Symplocospaniculata(Thunb.)Miq.,又名灰木、碎籽树、乌于、子木、栅柴等,为山矾科山矾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嫩枝被毛。叶互生,椭圆形,长~9.5厘米,宽2~5.5厘米,边缘细锐锯齿。圆锥花序生枝顶,花白色。核果卵形,黑色。可作器具,亦可入药。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及黄河以南地区,尤以长江流域以南诸省区更为普遍。多生于海拨~m丘陵山地疏林、灌木中和第四纪红土光坡。以向阳坡地及沟谷区生长较好,具有耐干早瘠薄,根系发达、萌发力强,易繁殖等优点,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之一。
然而,我们也只能说,白檀与玉蕊,的确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而已(也有不同,如白檀叶边缘细锐锯齿,而玉蕊叶边缘平滑无齿)。从分布情况与生长环境角度看,二者还是有许多差异的。有研究表明:“不仅陕西、江苏有分布,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区及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尤以向阳的坡地和近溪边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好,与‘散漫溪谷中’的诗句吻合。”百度词条中载:白檀生长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各地。朝鲜、日本、印度也有。北美有栽培。生于海拔-m的山坡、路边、疏林或密林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喜光也稍耐荫。深根性树种,适应性强,耐寒,抗干旱耐瘠薄,以河溪两岸、村边地头生长最为良好。南方较多,本种南北均宜。
这种生长环境与习性,与玉蕊有天壤之别。第一,玉蕊不耐低温。由于战争和低温造成长安城玉蕊灭失,就应可证明:凡在雪线以北地区的所谓“玉蕊”,都非原植物。目前在我国雷州(广东)、台湾及海南岛少量分布,也是因为气温较高的原因。第二,玉蕊不耐干燥。海南发现玉蕊群落,主要生长在海滨和河道,有时与红树植物混生在一起,因此研究者称之为“半红树植物”。“耐寒,抗干旱耐瘠薄”应当不是玉蕊本性。第三,玉蕊有强耐盐性,在海边或海水倒灌的河流浅滩,甚至是经常被浸没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第四,玉蕊不易栽培。白檀则有“耐干早瘠薄,根系发达、萌发力强,易繁殖等优点”。如果玉蕊萌发力强,易繁殖,想也不会在如此辽阔的国土之上就失传了。
(七)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自然界千变万化,生物界丰富多彩。这种多彩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变异和进化所形成的。变异现象,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属于不遗传的变异。有的变异现象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我们清楚地知道,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这是从古到今所有进化论者毋庸置疑的共识。玉蕊也不例外。千百年的延续生存,应当也是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之中适应生存。国家地域辽阔,气候千变万化,各地水土不同,自然生长的玉蕊,还是人工栽培的玉蕊,都要符合适者生存的规律。
在这种生存进化过程中,有的玉蕊寻找到新的合适的生存环境,保持本色,“不忘初心”,原有的特征和性质没有改变,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一睹其千年以前的风采;有的玉蕊根据新的环境条件的要求,部分地改变了一些特征,但主要的特征和性质仍然保留,我们看到类似,但又有某些方面并不太像的玉蕊,似是而非,终归还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玉蕊;有的玉蕊则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被迫作了更多的改变,终于异化为、进化为一个面目全非的新品种。
六、还原千年之前唐代名花玉蕊的真实面目确认多种植物并非玉蕊,只是想恢复玉蕊的本来面目。唐宋时期没有影像资料,也无画本传世,只有文字描述的记载。当代林业部门和林学专家学者的研究,为文学界的争论作出了权威性的裁定结论。
(一)古代植物典籍记载的玉蕊具体特征康骈是唐朝末年池阳(今安徽贵池)人,约公元年前后在世,官至崇文馆校书郎。新唐书志及宋史志均作“康軿”,字驾言。当年为躲避黄巢战乱,藏于池阳山中写成传奇小说《剧谈录》上下二卷共四十条。《四库全书总目》根据作者自序,将此书断为昭宗乾宁二年()作。这应是距玉蕊失传最近的年代了,所记真实程度应当更高。
《剧谈录》卷下《玉蕊院真人降》条说:“上都安业坊唐昌观旧有玉蕊花,甚繁。每发,若瑶琳琼树。元和(应作大和)中春物方盛,车马寻玩者相继。”文中详录严休复、元稹、刘禹锡、白居易等当时名家听说玉蕊院真人降而作的诗。诗中记录有关玉蕊的形象,真实生动,精细清楚。严诗曰:“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眼冷未逢真。不如一树琼瑶蕊,笑对藏花洞里人。”又曰:“香车潜下玉龟山,尘世何由睹蕣颜。惟有无情枝上雪,好风吹缀绿玉鬟。”元诗云:“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自得知。”刘诗云:“玉女来看玉树花,异香先引七香车。攀枝弄雪时回首,惊怪人间日易斜。”又曰:“雪蕊琼葩满院春,羽林轻步不生尘。君王帘下徒相问,长伴吹箫别有人。”白诗云:“瀛女偷乘凤下时,洞中暂歇弄琼枝。不缘啼鸟春饶舌,青琐仙郎可得知。”为我们今日界定玉蕊形象,提供了最早时期的生动形象的史料。同时,从天上的神仙都赶到人间来采花,也足可以见玉蕊花之名贵不凡。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玉蘂辨证》中记:“条蔓如荼蘼,冬凋春茂,柘叶紫茎,玉蘂花苞初甚微,经月渐大,暮春方出,须如氷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筩,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蘂,犹刻玉然。花名玉蘂,乃在于此羣芳所未有也。”
南宋陈景沂《全芳务祖》记玉蕊部分与周必大文相似,等于进一步确认了周必大的观察:“其叶类柘之圆尖,梅之厚薄。其花类梅,而莩瓣缩小,厥心微黄,类小净瓶。经月渐大,暮春方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筒,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蕊,犹刻玉然。”
(二)现代玉蕊是半红树类植物但花木特征未变半红树植物指“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并可在海滩上成为优势种,又能在陆地非盐渍土生长环境中自然繁殖的两栖木本植物”。据本世纪初统计,全球有半红树植物1种(一说12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沿海。
1.玉蕊是重要的木本红树植物,我国仅有一个品种生长在海南岛与台湾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黄建设、赖小燕等,年发表研究成果《红树植物玉蕊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文章确认玉蕊是重要的木本红树植物,有20种,从热带非洲、南亚、热带太平洋、澳大利亚北部均有分布。我国仅有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海南称玉蕊,台湾称水茄苳)。玉蕊在生态学上属嗜热广布种,其分布最北端的最低月均温为16~18℃,通常生长在高潮滩中上部。这一论述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玉蕊不能继续生存在北方,也进一步证明了生长在北方的多种所谓玉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玉蕊。如下图:
6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孙海燕、龙丽娟、吴军又发表研究成果《红树植物玉蕊的化学成分研究》,确认作为红树植物的玉蕊,有三种化合物是其他植物中不具备的。
2.近年进一步划分玉蕊为半红树植物年10月2~25日,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廖宝文、孙艳伟发表了《中国红树林湿地的分布面积与树种组成》的论文。文章提出:“据林鹏(1)统计,中国真红树植物27种,半红树植物10种,把玉蕊计入半红树”……“目前中国红树林现有真红树植物26种,半红树植物12种,合计38种。”作者在文章中附表说明目前中国半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可见当代玉蕊分布在海南、台湾、福建。
3.对照古人典籍对于玉蕊的描述辨析具体特征南宋末年陈景沂是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的《全芳务祖》的作者,也是史料记载亲往招隐山考察玉蕊者。他见“亭之下有玉蕊二株对峙。其枝条仿佛乎葡萄而非葡萄之所可比,轮囷磊块,如古君子气象焉;其叶类柘叶之圆尖、梅叶之厚薄;其花类梅而萼瓣缩小,厥心微黄,类小净瓶暮春初夏盛开叶独后凋;其白玉色,其香殊异,而其高丈余也。
我们借用有学者研究对白檀的描述,来对应古人记载与现实中玉蕊的诸多表征——
“冬凋春茂”以及“枝条仿佛葡萄”;叶椭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可长~12cm,“类柘叶之圆尖、梅叶之厚薄”;花多集生成圆锥序,每花均有长梗,洁白素雅,花香袭人,与“花甚繁,每发若瑶林琼树”描述极为妥贴;花冠直径可达1cm,深裂为5瓣,确是“花类梅而萼瓣缩小”;雄蕊20~60枚,花丝细长,白而透明,十分显著,确有“雪蕊琼丝”之态,以“花蕊犹刻玉然”描述亦极妥;花药黄色,即“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者;雌蕊花柱长于众雄蕊,即“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花期~5月,恰是“暮春初夏”时节;花朵不大,但花量多,故当落花时,随风飞舞,“飘廊点地”,有如“白云离叶雪辞枝”。花落后,宿存的膨大子房和细长花柱,确可用“状类胆瓶”、“类小净瓶”来形容。它是温带、暖温带树种,习生于灌丛中,尤以近水边较湿润的土壤最好,与“散漫溪谷中”的诗句吻合。
(三)海南玉蕊群落花瓣、花丝、花柱等均符合古代典籍记述特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张肈骞、陈封怀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年12月出版,此后再版多次。
网络有电子版全文,查询“玉蕊”结果如下:
进一步查询,结果如下:
《海南植物志》记载,玉蕊的枝叶和花序、花蕾、花瓣、花丝、花柱、果实等基本特征清楚具体,而且在海南文昌、万宁等地有分布,是药用植物,根可退热,果可止咳。
(四)儋州七里村古玉蕊群落现状现代林业专家认定,玉蕊一般生长在海边,耐盐,也称为半红树植物。海南儋州七里村及附近的这片玉蕊林,生长在淡水河边,树龄约有几百年,是古玉蕊林群落。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杨小波教授说,他在从事海南植被志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从没有发现过淡水森林,这片玉蕊林是他发现的海南第一片淡水湿地森林,在国内也少见。据了解,这片森林是以玉蕊为主要树种,伴有水翁、滑桃树、黑墨等树种共同构成的湿地森林群落。玉蕊森林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台湾岛。当地村民们称这种植物为“水盏”。月上树梢头,玉蕊好戏开场:叶子伴随风轻声吟唱,花序徐徐垂下给树挂上一串项链,传花授粉的小昆虫循阵阵清香而来,花瓣穿起流苏状的粉罗裙,粉花映水波,照见这亦幻亦真的奇妙世界。日上三竿,玉蕊花会换上另一副模样,它们纷纷从花序上脱落,修长的花丝盛在花萼里打了蔫,无精打采地躺在地上。在吃货眼里,就像是一碗满满的面条洒了,碗和面整个翻扣了下来……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钟琼芯告诉记者,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药用用法中,玉蕊有消炎功效,如遇外伤伤口或皮肤溃烂,可以将玉蕊叶子、树皮捣烂后,将渗出的汁液涂抹到伤口处,帮助伤口愈合。
花茎8~5厘米,疏生于总花序轴上,往往一个花序轴上的许多朵花同时开放,粉红色的花朵(主要是雄蕊的颜色)排成一长串,且有较淡的香味,非常吸引人。玉蕊在热带地区花期长达半年以上(6~11个月),且花多,几乎每个枝条都有花芽。玉蕊花晚间开放,白天闭合。白中透粉的花朵在月光映射下,悄然开放,恰如“月下美人”,增添神秘色彩。
结语与说明1.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气候类型丰富,水土状态迥异,因此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普遍,极为正常。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同一植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名称;一种植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名称。
2.“玉蕊”是唐代长安文人命名并记载下来的。不排除其他地方也有此种花木,但名称不同,而且也不知“官方”确定玉蕊为名。但无论如何,与此长安这一玉蕊花木名称是否相同并无关系,主要是花木的基本特征要吻合,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玉蕊。
3.玉蕊固然不易于栽培种养,喜温好水,生存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但我国南方辽阔区域基本适合其生长条件,历史上并非只有长安一地存活,是不可能轻易灭绝的。
.东坡爱花,他深知玉蕊的美艳与稀缺,也知道玉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扣除他在南下沿途任何地方,带上种籽,过海抵琼。
5.或者东坡托人带玉蕊种籽来?友人渡海看望东坡,带种籽来?
6.唐武德五年(公元年),儋耳郡改为儋州,州治由义伦(今三都镇)迁至高坡,并改名宜伦,即今中和镇。宋元清三朝,这里都是儋州首府。年之前(7年)东坡抵琼,有两年半以上的时间住在这里。地处北门江畔,水系发达。
7.东坡生前没有见到长成的玉蕊花,是笔者推论,不排除他有目睹玉蕊并且赋诗作文极为讴歌的历史,只是没有文字留传下来。
8.唐昌公主在唐昌观所植的玉蕊,到元和年间,树龄已达60余年。这些树木,按黄巢攻占时间计,大约在唐僖宗(公元年前后)死掉,树龄应可达年。儋州中和古镇七里村的玉蕊群落,有村民说是爷爷的爷爷那时就有了。固然有不断新生的“后辈”,但“前辈”至少也应有数百年之久。东坡在此时,距今周年。
9.中和镇有七里村,还有一个五里村。但遍访村民,无人清楚这个里程是以何处为起点计算的。沿七里村、五里村的走向,数里之外,现是木棠镇,历史时间很短,行政沿革记录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但玉蕊因其花奇香,香传七里,世所闻名。七里村名,相信不是偶然。
10.玉蕊果实外面有一层很厚的纤维质的外皮,质地轻。红树果实成熟后普遍都自由坠落,果实即随水漂动,开始新的传播,半红树植物玉蕊也是这样。借助四通八达的水系,玉蕊可以在新的区域获得新生。
限于精力、时间和能力,考论必有诸多不妥之处,或是硬伤。先行抛出,就教于方家,诚待批评、指教与补充。
参考文献
[1]宋·宋景沂:全芳备祖(日藏宋刻影印本)[M].农业出版社,.[2]明·王象晋纂辑,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M].农业出版社,.[3]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商务印书馆,.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M].科学出版社-12
[5]孔庆莱等:植物学大词典(缩本初版)[M].商务印书馆,.
[6]祁振声:唐代名花“玉蕊”原植物考辨[J].农业考古,,(3):~.[7]祁振声:让唐代名花“玉蕊”重放异彩[J].中国园林,8年5月.
[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年第1期.
[9]邱志诚:中国农学书录[J].中国农史,年1期.
[10]郑文莉:西梁平女儿子的博客,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课题组成员:(按音序排列)曹五院、高中桥、何宗干、李公羽、刘露聪、周益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jzz169.com/hxjzy/6680.html